巴蜀古建传奇:一场跨越千年的建筑对话
为深入了解重庆当地古建筑及古文物,发掘其多元价值和现实意义,促使人们学习其历史故事、自觉保护文物,2025年2月16日,重庆大学“青韵寻迹”实践团前往重庆市古代巴蜀博物馆展开实地调研和考察。博物馆依托重庆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复兴寺而建,是川渝地区首座以古代建筑文化为主题的专题博物馆。
巴蜀古代建筑博物馆
柱础石:古建筑的“隐形守护者”
踏入博物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块块柱础石。这些垫在木柱下的石头,曾是古建筑的“隐形守护者”。清代麒麟柱础高达一米,张牙舞爪的造型下暗藏玄机——中间有一个20厘米的孔洞。资料解释,这并非粗制滥造,而是古代工匠的智慧结晶:孔洞让木柱与石础间留有缝隙,既防风抗震,又避免“过刚易折”。而一旁的花瓶状柱础则因无孔“躺平”,仅作装饰,默默演绎着建筑界的“颜值担当”。
实践团成员正在巴蜀古代建筑博物馆参观文物
藻井:天花板上的“宇宙”与防火玄机
抬头望向展厅,复建的明代复兴寺内,一方藻井高悬穹顶。这不是普通的天花板,而是古人“天人合一”的宇宙模型:正中花鸟寓意富贵,外圈暗八仙纹暗藏道家智慧,四只蝙蝠盘旋“送福”,最外层竟刻着《朱子家训》全文。更绝的是,藻井的穹窿结构不仅为美学,更是防火设计——木构建筑最惧火患,藻井的层叠构造能阻隔火势蔓延。
复兴寺:不用一颗铁钉的“建筑魔术”
作为博物馆本体的复兴寺,本身就是一场穿越400年的奇迹。原址始建于明代万历年间,历经清康熙、嘉庆两朝重建,却在现代因城市发展被迫“搬家”。2017年,工匠们将整座寺庙拆解为3000余构件,依原样榫卯拼接,未用一颗铁钉,让古刹在陈家桥“重生”。展厅内的修复对比图揭示秘密:残破梁柱经矿物颜料补色、传统桐油防腐,甚至用上了《营造法式》记载的“根号2矩形”切割法——这种比例能让木料无限对半切割而不变形。
实践团成员合影留念
活动进入尾声,实践团成员们合影留念,为此次博物馆之旅画上圆满的句号。此次社会实践活动不仅为实践成员提供了一次深入了解巴蜀古建筑文化的机会,也引发了他们对保护历史文物和发掘其现实意义必要性的思考。在未来,实践成员将呼吁更多人走进博物馆,探寻历史的足迹,感受文化的魅力,共同守护共同的精神家园。
http://www.dxsbao.com/shijian/724582.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