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寒假实践 | 数智赋能,创新实践·数字赋能城市脉搏,双城共绘智慧蓝图
当数字浪潮奔涌而至,青年学子以实践为舟,以创新为楫。这个寒假,武汉大学弘毅学堂赴上海市湖北省“智汇星辰·创新领航”实践队兵分两路,在上海浦东的智慧书页与湖北荆门的数字电波间架起科技桥梁。上海组探访全国数字化示范图书馆,解码知识服务的云端密码;湖北组深入广电网络中枢,筑牢智慧城市的安防长城。从黄浦江畔到荆楚大地,实践队成员用脚步丈量数字化改革的深度,用专业视角记录时代跃动的脉搏。这场跨越千里的“数字双城记”,即将翻开实践新篇章……
上海组
实践地点介绍
上海浦东图书馆作为国家级公共文化示范基地,构建了覆盖线上线下的一体化数智服务体系。馆藏资源数字化程度显著,拥有电子图书320万余册,并提供远程数字资源访问服务。依托“全开放”智慧空间,实现全年无休免费服务,包括全域无线网络覆盖和云端资源获取。新媒体运营成效突出,微信公众号影响力位居行业前列,年均开展线上线下阅读活动超千场,融合人工智能等技术拓展智慧服务场景。该馆以“学术论坛”推动数字化转型,创新打造亲子数字阅读体验空间,荣获“全民阅读示范基地”等国家级数字化服务荣誉称号,形成日均服务万人次级的智慧阅读生态体系。
实践流程
踏入浦东图书馆后,工作人员先是指引实践队成员浏览了办公区域、特色数智学习教室“知·空间”“识·空间”“元·空间”以及CD鉴赏室、AI光影阅读机和互动体验区。
在此过程中,工作人员介绍了浦东图书馆的数字化建设新举措,通过建设特色数智学习教室等智慧空间,浦东图书馆逐步建成了线上线下相融合的新时代数字图书馆布局,通过数字赋能,实现图书馆数智化建设。同时浦东图书馆通过接入科大讯飞星火AI大模型,实现了人工智能与读者服务的良好衔接。通过打造AI作画,“智能魔法墙”等功能,让中小学生也体验到数字时代AI的魅力,不仅增加了读者对数字科技的兴趣,也巧妙融合了科普宣传,寓教于乐。
接下来,实践队成员参观了图书馆的电子阅读区,了解了浦东图书馆数智技术对于少、青、中、老四个群体的阅读学习赋能作用。
对于不同年龄段,不同需求的读者群的多种需求,浦东图书馆购入了各种数字资源库来满足。例如,对于有学术研究需求的学生群体,图书馆购入了万方,知网等资源库,满足他们查阅文献的需求;对于普通读者,图书馆则选择购入了QQ阅读,京东电子书借阅,咪咕视频等资源库,更好的服务于读者的娱乐需求。
面对科技的迅速发展和传统媒介的冲突,浦东图书馆也采取了颇具人文关怀的举措。针对DVD正逐步被数字媒体取代的现实,同时照顾到对于DVD、CD录像有需求的老年人、文化研究者等群体,浦东图书馆建设了CD鉴赏室,读者可以通过预约来观看图书馆中丰富的DVD资源。这一举措无疑体现了数字时代下科技发展洪流下的人文温暖。
对浦东图书馆网络部门主管的专访
在行程的结尾,实践队采访了浦东图书馆网络部门的主管,随着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图书馆行业正经历从传统服务向数字化服务的转型。本次访谈围绕浦东图书馆在数字化转型中的实践探索展开,聚焦技术应用、服务创新、资源整合及读者需求等核心议题,旨在呈现其数字化进程中的成果与挑战。
在采访中,工作人员介绍,浦东图书馆通过技术合作、资源分层、社群运营等手段,初步构建了“传统+数字”双轨并行的服务体系。未来需进一步优化成本控制,深化AI技术应用场景,同时强化对特殊群体(如老年人)的服务适配,以实现更普惠、更智能的公共文化服务目标。
一、数字化进程中的挑战与应对策略
图书数字化面临的首要挑战是版权问题,尤其涉及古籍、地方文献的数字化需兼顾版权合规性。此外,设备使用成本高、开发适配图书馆场景的应用技术存在现实困难。对此,浦东图书馆采取分步推进策略,优先对无版权争议的文献进行数字化,并通过采购万方、知网等专业数据库补充资源。
针对繁体字古籍的数字化需求,图书馆与汉王科技合作,利用OCR转写技术实现古文识别与繁体字转换,提升了古籍数字化的准确性与效率。
二、技术创新与服务拓展
浦东图书馆已将人工智能技术融入服务场景:开发AI助手,基于馆藏资料库构建智能问答系统,帮助读者快速检索信息;设立AI体验区,引入讯飞星火模型、AI作画、智慧魔法墙等互动项目,吸引青少年读者参与;推出智能皮影戏等跨界项目,将传统文化与编程技术结合,激发青少年兴趣。
浦东图书馆还通过建设浦东历史名人数据库,整合文字、语音、DVD等不同媒介资源,实现跨载体内容融合,部分资源已完成数字化处理并向公众开放。
三、精准服务与资源管理
依托浦东数字阅读平台开展年度读者需求调研,动态调整资源采购方向。例如,通过分析用户行为数据,补充热门电子书与视听资源。
四、弥补数字鸿沟
开设数字素养提升课程,包括老年人智能设备使用培训、青少年编程教育等,2023年暑期推出的智能皮影戏项目即为此类实践的成功案例。
五、宣传与社群运营
通过多渠道增强读者粘性:线上运营依托60万粉丝的公众号推送数字资源与服务信息;线下活动以“走出去,请进来”模式开展社区、企业合作,扩大服务覆盖面;场景化体验通过AI体验区、智慧魔法墙等沉浸式装置吸引读者参与。
湖北组
实践地点介绍
荆门广电是湖北省荆门市综合性主流媒体机构,成立于1984年,2001年整合有线台、教育台后重组,现为公益二类事业单位,拥有新闻、公共等电视频道和广播频率,覆盖鄂中及江汉平原2000多万人口。作为区域宣传主阵地,其以广播电视节目制播为核心,近年来重点推进数字化升级,依托“云上荆门”融媒体平台和无线数字覆盖网络,整合广电资源与新媒体技术,构建“广电+政用、民用、商用”服务体系,通过智慧化内容生产和全媒体传播,成为湖北省内媒体融合与数字化转型的示范单位。
实践流程
首先实践队成员访谈了分管技术的副总经理尉晶晶,在访谈过程中,详细询问荆门广电在数智化建设方面的战略规划、已落地的项目成果,以及在推进数智化转型过程中所遇到的挑战与应对策略。通过与尉总的交流,全面了解荆门广电如何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提升内容生产、传播分发以及用户服务的效率与质量。
接着实践队来到荆门广电的数据中心,实地参观省级示范机房。在专业人员的讲解下,深入了解电视信号的数字化处理、网络传输架构,以及数据存储与管理的硬件设施。观察机房内先进的服务器、存储设备、网络交换机等硬件设备的运行情况,学习它们如何协同工作,保障海量电视节目、网络内容以及用户数据的稳定处理与传输。
随后实践队前往荆门市市委宣传部,采访荆门网信办工作人员。围绕网络安全态势感知项目,了解其在监测全市网络安全状况、预警潜在安全威胁以及应急处置网络安全事件等方面的工作机制与实际成效。同时,参观荆门市网络安全应急指挥中心和荆门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了解网络安全应急响应流程、信息举报处理机制等内容,全面学习荆门市在维护网络空间安全与秩序方面所做的努力。
从智慧校园到应急广播,从文化数字化到乡村智慧服务,湖北广电荆门分公司在数智化转型中不断创新,赋能本地发展。
对湖北广电荆门分公司副总经理尉晶晶专访
亮点速览:
1.智慧校园:利用700M黄金频段实现校园网络全覆盖,学生通过智能设备完成预习测试,教师根据数据调整教学重点,智慧教室互动教学设备高效运行,偏远地区学生也能共享优质教育资源。
2.文化数字化:通过3D扫描、VR/AR技术对本地文物、建筑、非遗手工艺进行数字化建模,打造“数字孪生”资源库,以新颖形式展现本地文化魅力。
3.应急广播:广电网络全天候运维,整合有线、无线、卫星等多种传输通道,构建省、市、县三级应急广播网络,为突发事件提供快速高效的应急传播服务。乡村智慧服务:推出“智慧广电乡村服务包”,包含智能农业监控、乡村电商平台等功能,帮助村民提高生产效率、拓宽销售渠道,助力乡村振兴。
5.校企合作:与湖北信息工程学校、荆门职业中专共建实训基地,与武汉大学人工智能学院探索深度合作,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培养数智化人才。
6.传统与创新的融合:在数智化转型中,湖北广电荆门分公司并未抛弃传统传播方式,而是通过“双渠道并行”策略,将新媒体与传统媒体有机结合。例如,在环保剧《江河日下》的宣传中,既通过电视广告覆盖老年观众,又通过短视频吸引年轻用户,实现传播效果最大化。
7.数据驱动服务优化:通过大数据分析用户观看行为,构建精准用户画像,引入个性化推荐算法,为用户提供更贴心的内容服务。同时,数智技术还赋能广告投放,使广告更具针对性,提升传播效率。
8.未来展望:湖北广电荆门分公司将继续深耕数智化转型,聚焦直播内容制作、智慧乡村建设、文化数字化等领域,探索“广电+高校”新模式,为本地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动能。
结语
本次“数字赋能,创新实践”寒假实践活动已圆满收官。从湖北荆门广电在数字化浪潮中对地方文化传播与信息安全的坚守,到上海浦东图书馆借数字之力重塑知识传播格局,实践队的上海组与湖北组跨越千里,深入探寻数字技术在不同领域的落地与生长。
在荆门,广电的数字化进程是一场关乎地方文化传承与信息安全守护的深刻变革;在浦东,图书馆的数字化转型开启了知识触手可及的全新篇章。队员们在实践中,真切感受到数字技术不仅是推动创新发展的强劲引擎,更是连接不同地域、不同行业的关键桥梁。
这不仅是一次寒假实践,更是对未来社会发展趋势的深度洞察。展望未来,实践队将继续秉持初心,以脚步丈量数字中国的广袤版图,用行动解锁数字赋能的无限潜力,为社会的数字化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青春力量 。
文字:房金颖 雷泽坤 普廷娟 张易军 周雅娴
排版:樊潇雅 顾艾嘉 刘文静
审核:周雅娴
来源:武汉大学弘毅学堂赴上海市湖北省“智汇星辰·创新领航”实践队
http://www.dxsbao.com/shijian/724614.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