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在传统的年节印象里,烟花盛放是喜庆的象征,是对旧岁的告别与新年的祈愿。然而,时过境迁,在如今的农村,燃放烟花虽延续着习俗的温度,却也衍生出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曲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助村毓秀催花绽,润社涵情引福临” 实践队队员李明珠来到德州市临邑县临南镇夏河沟村,开展禁止燃放烟花爆竹的志愿宣传活动,力求在这片乡土上解开 “烟花之缚”。
燃放烟花爆竹虽然能为节日增添短暂的热闹气氛,但它带来的危害不容小觑。从空气质量来看,烟花燃放瞬间会释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碳等有害气体,这些污染物会急剧增加空气中的 PM2.5、PM10 浓度,使得雾霾笼罩,蓝天变得灰蒙蒙,让老人、儿童和患有呼吸道疾病的人群深受其苦,咳嗽、气喘等症状加剧,严重影响身体健康。所以,禁止燃放烟花爆竹的宣传活动刻不容缓。
筹备阶段,实践队队员们集合在村委会,望着桌上堆积如山的宣传资料 —— 从烟花燃放危害科普的拓印纸,到印有禁燃标语的环保袋,心中满是紧张与期待。大家热烈讨论宣传策略,深知农村地域广、居住分散,必须 “多管齐下”。有队员提议利用村里的广播定时播报,那熟悉的大喇叭声能传遍村落每个角落;有队员提出分组上门讲解,面对面交流更有说服力;还有队员联系学校,准备组织 “小手拉大手” 活动,让孩子们成为家庭中的环保小卫士。一番规划后,行动蓝图跃然纸上,只待出发号角。
宣传队伍兵分多路,其中一组队员负责村西头几个较为偏远的村组。踏上乡间小路,泥土的芬芳混合着冬日清冷的气息扑面而来,队员们心中既忐忑又满怀憧憬。刚踏入第一户农家小院,便看见屋檐下挂着几串尚未拆封的鞭炮,似是在无声宣告着传统习俗的坚守。主人听闻队员们的来意,眉头微微皱起,口中喃喃:“过年不放烟花鞭炮,那还叫过年吗?” 面对质疑,同行的老支书不慌不忙,他拉着老乡的手,坐在院子里的石凳上,开启了一场推心置腹的交谈。从往昔农村的宁静祥和说起,谈到如今雾霾天里大家咳嗽不断、呼吸困难的切身感受;又提及村里王大爷家去年除夕夜因为燃放烟花,火星引燃了旁边的柴垛,幸得乡亲们扑救及时才未酿成大祸,如今王大爷都成了禁燃的积极拥护者。老乡的眼神逐渐有了变化,从最初的抵触转为若有所思,默默收下了传单,还答应帮忙向邻里宣传,这微小的转变让队员们信心倍增。
随着宣传深入,实践队联合学校开展活动。课堂上,孩子们瞪大眼睛看着烟花污染环境的动画演示,小手举得高高,纷纷表示要当禁燃小先锋。课后,他们拿着自制的禁燃手抄报跑回家,向父母长辈宣读承诺。有个孩子拉着父母找到实践队员,兴奋地说:“爸爸妈妈,咱们今年不放烟花了,我要为保护蓝天出份力,老师说这是给家乡最好的新年礼物。” 那一刻,孩子纯真的笑脸如同春日暖阳,温暖且充满希望,让队员们坚信努力正开花结果。
图为实践队员向群众呼吁禁燃烟花爆竹。
在宣传过程中,实践队也遇到了诸多棘手问题。有些老一辈村民思想根深蒂固,认为禁燃是断了传承,任凭如何劝说,始终不为所动。但队员们没有放弃,多次上门,邀请村里德高望重的老人一同劝说,用长辈间的情谊与信任打破隔阂;还有村民担心禁燃后少了热闹氛围,队员们便积极策划组织文艺汇演、民俗展览等替代活动,让大家知晓没有烟花,新年依旧可以过得丰富多彩。
这次农村禁燃烟花宣传志愿活动,不只是传递知识,更是一场心与心的交流、新与旧的碰撞。实践队队员们用脚步丈量乡土,用话语播种希望,愿未来每一个乡村新年,都是天蓝、地净、人欢笑,烟火虽息,年味长存,平安永驻。当夜幕降临,繁星点点取代浓烟弥漫,那便是这场志愿之旅最美的馈赠,是乡村迈向绿色未来的坚实一步。
http://www.dxsbao.com/shijian/724700.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