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13日至15日,中南民族大学“织梦成金”实践队走进贵州省织金县,开展一场主题为“苗韵蜡语,多彩交融——织金苗族蜡染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融合与凝聚”的寒假实践活动。该团队通过亲身体验蜡染非遗技艺、走访考察文化传承发展、探寻研究历史印记,深入挖掘苗族蜡染文化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融合路径,为筑牢共同体意识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体验非遗:蜡痕凝聚匠心,古艺探知共同体脉搏
蜡染是用蜡刀蘸熔蜡绘花于布后以蓝靛浸染,既染去蜡,布面就呈现出蓝底白花或白底蓝花的多种图案,同时,在浸染中,作为防染剂的蜡自然龟裂,使布面呈现特殊的“冰纹”尤具魅力。2月13日,小队成员来到依文中国手工坊数字化基地,在非遗传承人王秋雨的指导下,按照处理布料、用钢刀蘸取蜡油在麻布上点画、在蓝靛染缸里浸染、沸水溶解蜡质的顺序体验蜡染,步骤繁琐,极尽精力和耐心。
队员们不禁有感而发:“苗族蜡染艺术是苗族人民智慧的结晶,它以布为纸,以蜡为媒,以蓝为墨,书写了一部‘穿在身上的史书’,描绘了民族历史,承载了民族文化,展现了民族审美。其对自然色彩的提取和运用以及传承千年的制作工艺,表达了苗族人民几千年来对生命的热爱和万物本质的朴素思考。同时其丰富多彩的纹样寓意与中华传统文化相契合,从蓝靛古艺和蜡影花韵中窥见了远古时期华夏儿女同根同源的血脉,指尖流淌的是亘古不变的亲缘的印记,体悟到中华民族团结友爱和睦的精神内核。”
图为小队队员在传承人指导下专心绘制蜡染图案
图为团队创作的融合现代元素的蜡染作品
对话传承:政府赋能非遗,靛蓝印染乡村振兴之路
2月14日,队员们走进依文手工坊发现蜡染技艺正成为激活织金乡村振兴的文化密码。据负责人王秋雨介绍,政府设立专项资金,用于支持非遗产业的发展,包括苗族蜡染技艺的传承与创新。对非遗产业相关企业给予税收优惠,降低企业经营成本,提高其市场竞争力。同时为了实现蜡染技艺的与时俱进,传承人们将传统蜡染技艺与现代设计理念相结合,创作出既具有传统文化底蕴又符合现代审美需求的蜡染作品。针对不同消费群体,设计多样化的蜡染产品,如服饰、家居用品、文创产品等,满足市场多元化需求。又为了蜡染的持续性发展,传承人整合各地苗族蜡染技艺资源,建立非遗数据库,方便研究者、从业者获取相关信息。打造非遗技艺共享平台,促进不同地区的非遗产业交流合作。推动非遗产业与旅游、文创等产业的融合发展,形成产业链协同效应。
图为队员采访手工坊负责人
图为多民族绣娘协作创作的作品
照古通今:文化交融孕育共同体意识
2月15日 ,队员们探访晚清名臣丁宝桢的纪念馆——丁宝桢陈列馆,为其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济世情怀震撼。丁宝桢致力于促进西南民族交流交往交融,如借鉴苗族传统生态智慧治理黄河水患、利用“民为水,君为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汉族民本思想管辖地方,百姓安居乐业。其宣传的蜡染技艺也推动民族团结:苗族蜡染中的漩涡纹是象征吉祥和团结的传统纹样,“石榴籽”象征团结,蝴蝶纹样是祖先崇拜的依托,象征吉祥与美满,寓意着对和美家庭的追求,与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观念相契合。
图为丁宝桢陈列馆
图为实践队队员与蜡染手工坊负责人的合照
青春使命:以非遗书写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华章
一把蜡刀,画天地生灵星辰山川;一抹靛蓝,染出民族的生活传说。透过或明亮或深沉的色彩,跟随或细腻或简约的笔触,我们得以探知来自贵州苗族跳动的文化脉搏。通过三天的实践活动,队员们通过蜡染非遗技艺触摸到苗族绵延千年的文化魅力和生生不息的民族联结,透过丝线经纬,指尖生花的不仅是苗韵千年,更是华夏儿女的团结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筑牢。这次的调研活动让队员们深刻意识到非遗的全民族的文化瑰宝,对凝聚民族内部力量和维持民族团结有重大意义,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保护和传承的义务,同时新生代的我们更要肩负时代责任,为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注入青春力量。
http://www.dxsbao.com/shijian/724737.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