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2月,清华大学未央书院“渝见”实践支队赴重庆市九锅一堂餐饮管理有限公司开展调研,与公司创始人周建军及管理团队座谈交流,深入探讨餐饮行业发展趋势、品牌战略转型及创业实践逻辑,揭开这家重庆餐饮品牌背后的创新密码。
座谈会上,周建军回顾了九锅一堂从石锅菜起步的创业历程。2010年,其弟周建民在上海考察后预判“小而美”餐饮趋势,在重庆新世界商场开出首家石锅菜门店,以“9个热菜+1份温汤”的创新模式迅速走红。石锅280度的保温特性与27元的亲民客单价,让门店首月营收突破20万元,最高翻台达15轮。“当时上海100平小店月净利10万,重庆大酒楼却仅二三十万,效率差距让我们坚定转型。”周建军说。
然而,2014年跨区域扩张遭遇重挫。西安首店因照搬重庆菜单亏损600万元,北方消费者对“辣椒里找鸡”的尖椒鸡和带刺鲫鱼差评如潮。“北方人偏爱大口吃肉,带骨菜品被视作‘坑人’。”周建军坦言。2016年,团队痛定思痛推出“能喝汤的酸菜鱼”,首创去刺少油配方,用农夫山泉熬制鲫鱼汤底,在西安测试后差评清零,转型后品牌吸引大量新客,财务数据持续增长。
在经营过程中,九锅一堂深刻理解顾客认知对产品价值的决定作用。消费者对菜品价值的感知与价格直接关联,顾客仅以“好吃”或“不好吃”评价餐厅,背后可能包含价格、环境等综合因素。因此,九锅一堂在产品设计上注重地域适配,通过“人均可摄入量”等指标量化区域消费差异,指导产品改良。在资源配置与效率提升方面,借鉴福特流水线思想,将菜品分解为预制(75%)与现炒(25%)模块,降低对厨师的依赖。同时,注重品牌识别设计,采用商场门头两秒吸引原则,用具有特色的标识吸引路过的顾客,增加品牌吸引力,强化品牌记忆点。
2023年,九锅一堂再次战略升级,从单品酸菜鱼转向“重庆家常菜”品类。周建军解释:“大数据显示顾客按家常菜逻辑点单,酸菜鱼点击率虽高却非唯一选择。”新定位涵盖毛血旺等17道重庆经典菜肴,供应链全面本土化——巫山土豆、永川豆豉等食材均取自重庆。“市场上‘重庆菜’认知尚未被占领,我们要做代表品牌。”他透露,转型后门店保留25%现炒菜品(如火爆腰花),将厨师需求从10人缩减至2人,既维持烟火气又提升效率。
谈及品牌发展,周建军分享三次转型经验:首次创业以石锅保温与低价策略突围;酸菜鱼阶段借“健康化”破局,用“能喝汤”定位撕开市场;如今回归“重庆家常菜”,则是为突破单品生命周期局限。“健康的才能走长远,中餐想走向世界,健康是前提。”他提到,企业曾因互联网营销“太飘”,推出“15分钟未上齐打69折”等话题性服务,但最终选择“去互联网化”,将发光门头换成刻字黑匾,“传递‘老字号’质感而非网红标签”。
在自由提问环节,支队成员积极提问。针对供应链问题,周建军表示连锁店关键要做好标准化和模块化,以酸菜产品为例,经标准化流程设计后,50岁的员工培训后也能操作,不需要专业厨师。对于如何培养顾客思维,周建军指出要定期进行顾客深度访谈,关注市场全局。谈及特殊顾客群体,他提到不同门店需差异化策略,如写字楼店侧重功能性,商圈店强化社交属性。关于公司未来是否会转型为供应链企业,周建军表示九锅一堂的目标是做成三代传承的百年品牌,选择做重资产的直营模式,虽然赚钱慢但更可持续。
座谈尾声,周建军总结到:从早期“石锅保温+低价策略”到“健康化酸菜鱼”突围,再到“重庆家常菜”品类升级,九锅一堂始终围绕顾客需求迭代发展。本次对谈也揭示了九锅一堂的生存逻辑:在标准化与地域适配、短期收益与长期价值之间寻找平衡。
此次参访,清华大学未央书院“渝见”实践支队成员们深入了解了九锅一堂的发展历程和核心经营理念,对餐饮行业的经营策略和创新实践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支队成员们了解到,餐饮企业需要深入了解顾客需求,以顾客为中心进行产品创新和服务提升,同时也需要具备应对市场变化的能力。此外,餐饮企业需要有明确的品牌定位和特色,以及持续学习和创新的精神。同时,餐饮企业在面对市场变化时如何调整策略,如成本控制、价格策略和营销推广等,也十分重要。
支队成员纷纷表示:此次参访揭示了餐饮行业“速生速死”表象下的深层逻辑——真正的品牌护城河,既非网红营销的昙花一现,亦非资本催熟的规模泡沫,而是对消费需求的精准洞察、对地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以及在短期收益与长期价值间找到动态平衡的智慧。九锅一堂的转型之路,为传统餐饮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鲜活样本。
http://www.dxsbao.com/shijian/724743.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