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3日至1月20日,为传承红色基因,探索“爱国”语言景观的情感机制,广西师范大学语言景观队赴广西壮族自治区崇左市凭祥市友谊关,开展主题为“语言景观赋能爱国情感,友谊关构筑青年理想”的寒假“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友谊关是中国十大名关中唯一正常用于中国—东盟边贸交易的关隘。作为自治区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友谊关的语言景观变迁不仅见证着中越友谊的历史发展,而且潜移默化地形成了爱国情感互动机制,对于维护民族边境的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挖掘历史动因和民族情感,与爱国语言景观实现“双向奔赴”
图为实践成员参观友谊关地图。陈思思 摄
抵达友谊关关楼,团队成员立即开始紧张而充实的调研活动。为了能够充分了解友谊关的语言标识陈设的历史动因和民族情感,团队成员首先进入友谊关关楼的陈列馆进行参观、记录并且采访相关的工作人员和中外游客。
团队成员发现,关楼内部“爱国”语言景观几乎无处不在。关楼的第一层回廊以图文形式陈列着镇南关起义、镇南关大捷和红旗插上镇南关的历史事件,第二层见证着中越领导人的重大会晤,第三层则是中国九大名关展览厅。穿梭在友谊关的历史长廊,实践队员观察到多种语言标识与展厅规划紧密相连,而景观中的互动秩序调节与引导着人们的爱国情感导向。
“友谊关的语言景观是塑造现实世界中文化共鸣和社会价值中不可或缺的角色。”团队成员经过考察友谊关的标牌语码、字体、颜色及材质,认真地得出结论,“以红色的为主的语言景观与当今社会的主旋律相呼应,暗示着先辈浴血奋战的时代精神,而字形周正的黑体、宋体和楷体则给人庄重、严肃的历史感。”
紧扣时代脉搏和政策导向,与“历史主体”凭祥市政府深度对话
图为实践成员参观友谊关关楼。陈思思 摄
当走到友谊关322国道终点与中越国界零公里界碑时,团队成员怀揣着敬仰之情对爱国景观的历史主体展开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经过多方考证,团队成员认为凭祥市政府是塑造友谊关的爱国情感的核心行为主体,是塑造友谊关的中国形象的核心指挥者和监管者。凭祥市政府肩负着友谊关景区的核心领导职责,以爱国语言景观为媒介,通过“红色引领”、“强梦引领”、“榜样引领”、“宣传引领”四项行动深化边疆爱国主义教育。
友谊关的工作人员向团队成员介绍,除了通过凭祥友谊关景区公众号宣传景区内的历史文化,并报道在景区内的爱国主题活动之外,当地的居民也会通过自身的行为与形象去传承和宣传友谊关爱国主义精神。
立足专业素养和人文情怀,用镜头影像和数据统计分析“爱国”语言景观
作为一支具备扎实语言专业素养的队伍,实践队员以结点分析作为调研友谊关语言景观中的情感机制切入点,并联系相关的工作人员采集友谊关的语言标牌。据统计,实践团队共采集到照片382张,语料收集时间为2024年7月至10月,包括用于宣传友谊关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名称标牌,用于详细介绍事物的标牌以及其他各种公共场所常用的标牌。
经过最终的记录和分析,实践队员发现在友谊关景区中,标牌语码的选择既考虑到游客来源的国际性,又以中文为优势语码。语言标牌所出现的英文和越南语展现出友谊关的异域风情和边地特色,更提醒着参观者友谊关所代表的中国形象。
对于实践团队来说,这不仅是一次与友谊关“爱国”语言景观的“亲密接触”,而且是用专业知识为中越语言情感互动机制贡献的青春力量。团队成员一致表示,“青年通过亲身实践,将所学知识转化为高扬爱国主义的契机,是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生动实践。”
http://www.dxsbao.com/shijian/724755.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