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平杖头木偶戏,作为广西壮族自治区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文化底蕴深厚,却也面临着严峻的生存挑战。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探寻非遗传承新路径,2 月 24 日,广西师范大学多链兴 “偶” 团队走进 “木偶戏之乡” 紫荆镇,开展深度调研。
团队首站来到镇文化馆的木偶陈列室。老艺人陈师傅满怀激情,详细介绍着珍藏的木偶,讲述着它们在舞台上的角色故事,以及杖头木偶戏的经典戏目。学生们不仅听闻了陈师傅在传承路上的趣事,也了解到木偶戏在当地几十年的发展变迁。陈列的木偶栩栩如生,华美的服饰、精致的面容,无不彰显着匠人的巧思与用心。
随后,团队观看了一场在村中简陋舞台上演的精彩杖头木偶戏。艺人们在幕后熟练操纵木偶,用白话唱着戏文,精彩的表演令人目不暇接。台下观众虽不多,却涵盖老、中、青、幼各年龄层。演出结束后,学生们与艺人围坐交流,了解到杖头木偶戏正面临传承后继无人、观众老龄化、道具老化、资金短缺等困境,同时也知晓了演出团借助抖音等自媒体平台直播,探索 “互联网 + 非遗” 新路径的努力。
针对这些问题与探索,团队与当地政府文化部门、演出团负责人、相关学者展开深入交流研讨。提出充分利用新媒体扩大影响力,改编旧戏、创作新戏吸引新观众,推进非遗进校园培养青少年兴趣,融合乡村旅游,以文旅结合助力木偶戏发展等建议。
此次紫荆镇之行,让多链兴 “偶” 团队对桂平杖头木偶戏的价值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深感非遗传承责任之重。同学们表示,将以饱满的热情整理调研资料、撰写报告,为木偶戏传承发展提供支撑,并计划通过更多形式,助力这一传统艺术在新时代实现 “活态传承”,重焕生机。
http://www.dxsbao.com/shijian/725066.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