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15日,广西师范大学多链兴“偶”团队走进桂平中山公园前的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所,深入调研桂平杖头木偶戏,探寻非遗活态传承之路。
踏入展示所,团队成员仿佛穿越时空。展陈的杖头木偶制作精良,武将英武、旦角柔美,每一处细节都彰显着民间艺人的心血,是桂平地域文化的生动体现。
桂平杖头木偶戏历史悠久,“起于汉而兴于唐,盛于明清”。曾几何时,每逢佳节盛会,戏台搭建,艺人操控木偶,以桂平土白话演绎古今传奇,台下观众云集,喝彩声不断,是几代桂平人的共同记忆。
然而,在现代社会冲击下,桂平杖头木偶戏传承面临重重困境。土白话表演形成语言障碍,观众老龄化严重,年轻观众难觅。学习木偶戏耗时久、回报低,人才培养青黄不接,高难度技艺濒临失传。同时,现代娱乐产品层出不穷,抢占观众时间,木偶戏演出场次锐减。此外,木偶手工制作成本高、资金短缺,道具破旧影响演出效果。
面对困境,多链兴“偶”团队联合展示区管理部门、传承艺人等多方力量,积极探索破局之策。在剧目和表演上创新,保留技艺精髓,融入时代话题,新编“乡村振兴新事”等剧目,尝试“双语”表演。宣传推广上借助互联网,通过短视频、直播等形式展示木偶戏魅力,邀请网红体验传播。人才培养方面,与院校共建非遗传承基地,开设课程社团,设立奖励基金。文旅融合方面,打造“木偶戏+旅游”线路,开发木偶文创产品。
此次调研,广西师范大学多链兴“偶”团队深挖问题、广集良策,为桂平杖头木偶戏活态传承注入动力。后续,团队将持续跟进,协同各方优化传承方案,助力这一古老艺术在新时代焕发生机,续写桂平文化新辉煌。
http://www.dxsbao.com/shijian/725097.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