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化《泰州市历史名城名镇保护条例》的社会认知度,探索“法规宣传+文化传承”的融合路径,3月25日下午,“泰州市地方性法规宣传创新模式研究”课题组普法团队走进兴化历史文化街区与盐税博物馆,以场景化、互动式普法形式,将法治宣传嵌入城市文化空间,为历史保护注入全民参与动能。
历史街区里的“流动普法课堂”
在兴化八字桥、状元坊等承载城市记忆的核心片区,课题组以“轻量化介入”方式展开行动。古桥畔的易拉宝图文并茂展示《条例》中关于历史建筑修缮、街区风貌管控的条款,普法志愿者们向游客递送定制宣传册,引导市民对照现存建筑识别保护要点。一位驻足观看的老居民感慨:“原来我家门前的砖雕门楼属于保护范围,这下更明白怎么配合政府维护了。”
盐税博物馆里的双向对话
转战全国唯一盐税主题博物馆,团队创新采用“普法+文化研学”模式。展厅内设置的问答式易拉宝将《泰州市历史名城名镇保护条例》内容与盐税史实相结合,例如“清代盐商宅院保护等级如何划定”“古码头遗址开发利用边界”等议题,吸引参观者扫码参与线上答题。现场发放的调查问卷中,除法规认知度调查外,增设“您心中的泰州保护地标”征集栏,不少市民在问卷背面写下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建议。团队人员表示,这些反馈将作为《泰州市历史名城名镇保护条例》实施细则修订的重要参考。
“普法不是单向灌输,而是要让法规条文与公众生活产生情感联结。”课题组成员指出,选择历史文化地标作为宣传主场,正是利用空间记忆唤醒居民的文化认同,进而转化为保护自觉。随着《泰州市历史名城名镇保护条例》宣传的持续深入,法治力量正以更柔软的方式融入泰州的历史脉络,守护着千年古城的文化基因。
http://www.dxsbao.com/shijian/726154.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