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下的宝贵遗产,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厚滋养。保护文物功在当代、利在千秋。“2025年,恰逢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3月24日,武汉大学法学院调研队走访周恩来故居、李达故居等多处珞珈抗战遗迹,并与相关工作人员进行访谈,了解武汉大学抗战文物保护与利用现状。行走在珞珈山的抗战遗迹间,调研队成员深刻感受到每一处建筑承载的不仅是历史的厚重,更是民族精神的永恒跃动。
周恩来故居
周恩来旧居建于上世纪30年代初,位于珞珈山南坡,是一栋坐北朝南西式二层楼房,与附近十余幢同期修建的别墅群一道,被统称为武大“老十八栋”。1937年南京沦陷后,武汉成为全国抗战的领导中心。时任中共长江中央局主要负责人、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副主任的周恩来和时任国际反侵略运动大会中国分会理事的邓颖超,在1938年的春天由汉口迁到这里居住。在此居住期间,周恩来曾两次向武汉大学爱国师生发表演说,宣传抗日形势和中共的统战政策,号召广大青年奔赴抗日前线,挽救民族危亡。
透过统战教育基地的专题展陈,队员们看到了抗战时期各方力量团结一致,共御外敌的伟大历史进程。站在周恩来故居中,队员们的内心亦盈满自豪与感动:先辈们用生命和热血,换来了今天的和平与安宁。
李达故居
李达故居是武汉大学早期建筑群的重要组成部分,位于珞珈山南麓西部,坐北向南,背靠珞珈山南坡,是1954年建成的,也属于武大早期建筑之一。李达作为武汉大学校长,自1953年到1966年,一直居住、生活这里,直至1966年8月去世。故居展览厅内,共分为“立志救国”“漫漫求索”“主政珞珈”“懿范永存”等六个板块,通过现存史料、手稿、档案材料及图片资料,全面介绍了李达先生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以及担任武汉大学校长期间将武汉大学办成一流社会主义大学所做出的积极贡献。
透过一件件文物、一张张照片,调研队成员不仅深入了解了李达同志为革命事业鞠躬尽瘁的先进事迹,还学习到了他“坚持真理,不屈不挠,身体力行,万世师表”的伟大革命精神。队员们深感作为新时代中国青年,应牢记使命,继承老一辈革命战士的优良传统,弘扬奉献精神,发扬奋斗精神,努力学习,夯实专业本领,争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自己的贡献。
半山庐
这座两层本栋连体的精致别墅,是首任校长王世杰为吸纳天下英才来校执教而在珞珈山北麓山腰建造的一座单身教授宿舍,半山庐作为武汉大学早期建筑的一部分,是全国重点保护文物。半山庐为两层砖木结构住宅建筑,小巧玲珑、环境幽雅。由两个阳台将三栋两层的楼房连缀而成,中间一楼伸出一个装饰性屋檐为入口,八个屋檐毫无装饰讲究,整栋小楼用色简拙,皆青砖墨瓦,外表及显质朴,与珞珈山的苍秀山势浑然一体。
半山庐苍翠的爬山虎掩映着砖木小楼,队员们感受到了当时知识分子的坚定信念和无畏勇气,如一座座不朽的精神丰碑,展现出革命力量的磅礴伟大。然而,队员们在调研文保单位标志碑时亦发现,其周边杂物随意堆放,现场杂乱,标志碑亦亟待修缮维护。这一情况反映出文物保护细节工作仍有提升空间,需相关部门重视并及时处理。
宋卿体育馆
以黎元洪的“字”(宋卿)命名的宋卿体育馆采用中国古典宫殿的飞檐结构,屋顶采用三铰拱钢架结构,跨度空间特别大而且采光也好。建筑内有看台,外有观景台,四周绕有回廊,侧墙框架结构。正面看台有中式的重檐——三檐滴水,馆内还做了只有宫廷或者高规格庙宇才采用的斗拱。屋顶覆绿色琉璃瓦,钩角的屋檐上还有些动物的石刻,利用密檐高差采光通风,为体育活动创造了良好的空间和采光通风等条件。1947年,武汉大学六一惨案追悼地在这里举行。
在宋卿体育馆南面,有一座“六一亭”,是为纪念在六一惨案中遇害的三位进步学生:黄鸣岗、王志德、陈如丰。当队员们望向“六一亭”镌刻的烈士姓名,春日细雨正掠过斗拱飞檐,“建筑不仅是空间载体,更是时间容器,将‘六一惨案’的悲壮与‘抗战必胜’的信念熔铸成永恒的精神坐标。”
每一处遗迹都不仅是凝固的抗战记忆,更是民族精神传承的鲜活载体。抗战遗迹保护既是技术命题更是时代使命。当武汉大学校史馆开展主题教育,当人们走进周恩来、李达故居,感受革命者的生活与风骨,历史便不再是尘封的往事,而成为滋养当代的精神源泉。
未来,团队将以此为契机,深入探索“建筑本体保护-历史价值阐释-教育功能延伸”三位一体的活化路径,让珞珈抗战遗迹真正成为传承伟大抗战精神的立体教科书,为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提供滋养。
http://www.dxsbao.com/shijian/726223.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