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普及国家公园知识,大力传播生态保护理念,筑牢生态文明根基,助力美丽中国建设。1月13日,在湖南农业大学图书馆报告厅内,一场以“解码国家公园生命密码”为主题的科普宣讲活动正火热展开。湖南农业大学牛犇犇青年志愿服务团的成员们身着印有稻穗与熊猫图案的蓝色志愿服,将三江源的雪、武夷山的雾、四川密林的竹影“搬”进校园,带领众多师生踏上了一场沉浸式生态探索之旅。
上午9点,报告厅入口处的“生态密码墙”前已排起长队。墙面上的LED屏幕滚动播放着中国十大国家公园的四季影像,扫码即可聆听对应区域的生物声纹。志愿者们手持平板电脑,引导观众通过AR沙盘“云游”生态秘境——随着手势滑动,祁连山雪线消长的动态模拟、大熊猫栖息地的竹林分布热力图、武夷山负氧离子浓度的可视化数据在沙盘上跃然呈现。
宣讲环节以“中国生态坐标”为主线徐徐展开。当大屏幕播放东北虎豹国家公园的4K影像时,一只雌虎带领幼崽穿越森林防火道的画面让全场屏息。志愿者调出三维建模图,展示路面的透水孔如何为两栖动物预留迁徙空间。最令人动容的是一段延时摄影:废弃矿坑经过五年修复,从裸露的岩层逐渐演变为紫貂、狍子穿梭的“森林绿洲”。
而武夷山篇章则充满诗意。志愿者用试管分装出国家公园内不同海拔的雾气,邀请前排观众轻嗅。随着全息投影中浮现出“昆虫旅馆”的微观世界——朽木中的甲虫幼虫、苔藓间的跳蛛、枯叶下的马陆——观众席中不断传出“原来这就是森林的分解者军团”的感慨。
下午的互动区化身为“自然实验室”。在“雪豹追踪”VR体验站,农学院大一新生李萌戴上动作捕捉手套,根据虚拟地图上的粪便、毛发等线索,成功在数字雪山上定位出雪豹巢穴。
显微镜观察台前更是排起长龙。生物技术专业志愿者准备了武夷山珍稀植物标本切片:鹅掌楸的抗菌叶片结构、铁皮石斛的共生菌丝网络、南方红豆杉的抗癌成分结晶……最火爆的当属“生态修复模拟器”。参与者通过调配土壤酸碱度、选择植物群落、引入动物种群,尝试在沙盘中重建湿地生态系统。当经济学院团队因过度引入观赏鱼类导致食物链崩溃时,志愿者适时提醒:“生态平衡不是数字游戏,每个生命都值得敬畏。”
此次科普活动,使同学们对国家公园的认知实现质的飞跃,也激发了他们的环保热情。对于青年学子而言,国家公园的科普如同一把钥匙,打开了认识自然的新窗口,助力培育科学精神与生态意识。未来,同学们将以“生态卫士”的姿态,通过科普实践、创意传播等方式,让国家公园的故事走进更多人的视野,让生态文明的种子播撒在祖国大地。
http://www.dxsbao.com/shijian/726456.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