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川之行
12月17号,西南科技大学新闻系大一至大三年级共计215名师生共同参与了一年一度的新闻系采风实践活动,旨在通过活动,开拓师生事业、加深专业感情,并在玩乐之中能够强化专业实践能力。
此次北川之行,分为老北川和新北川两个站点。老北川是2008年5.12特大地震的重灾区之一,经过多次的整改和加固,老北川已建成一个占地27平方公里的地震遗址博物馆。地震遗址博物馆中高山峡谷、地震遗址、羌族文化交相辉映,以强烈的视觉震撼力,成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地震教科书,目的是以它来纪念逝者、展示地震遗址、宣传地震知识、教育后人、供科学家搞科研……新北川县城坐落在安昌河畔,依山傍水,羌族特色浓厚。时间是疗伤最好的良药,如今的北川人民正逐渐走出阴霾,走向美好新生活。
我们在17号上午8点左右乘坐四辆大巴,历时一个多小时,抵达老北川地震遗址。进入北川,映入眼帘的便是绵延的高山峡谷,道路不平、蜿蜒曲折,这也令车上不少同学晕车严重,吐的厉害。下车之后,给我们的第一印象就是冷,原来老北川也坐落在湔江江畔,湔江水流湍急,不停歇地流向远方,带来的阵阵刺骨的冷风使在岸上的我们瑟瑟发抖。紧接着正式进入主题“参观地震遗址”。地震遗址真是让人触目惊心,歪七斜八的房屋、溅落的玻璃碎片、飞落的岩石、震碎的路灯、砸毁的汽车、崩塌的山体、塌陷的地面、错动的地表……还有千千万万为此牺牲的人们。一路走来,曾经的羌堡、北川烟草专卖局、曲山镇镇政府、公安局、绿宝宾馆、县林业局、龙尾大桥……都已是残垣废墟。国家一级作家母碧芳曾在她的散文集《往事老北川》中写到:老北川是一座万人冢,一座巨型的露天地震博物馆,也是N种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数据库。说到万人冢,就不得不说景家山崩塌。突如其来的灾难,使得山上200多万方土石倾泻而下,处于这里的粮油加工厂、北川中学新区等单位的房屋,瞬间倾倒或被掩埋,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其中北川中学新区被整体掩埋,曾经美好的校园、朗朗的读书声,顷刻之间化为永远的回忆,现在只剩下一个篮球架、一张巨幅的寻亲启示,和仍然迎风飘扬的那面国旗,地震中无数丧生的鲜活的生命无奈只能长眠于此……许多亲历那场地震的人们至今印象深刻:有住在六楼的居民,在地震时,抱着孩子,用自己都不敢相信的速度,在短短几秒钟冲下楼去,奇迹生还;还有的人忍耐不了持续的余震,举家前往秦皇岛……
十点五十左右我们乘坐大巴离开遗址,近十一点二十我们来到了位于北川的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进入纪念馆,就看到巨幅《山川永纪》浮雕作品和胡锦涛主席说的“任何困难都难不倒英雄的中国人民”的大字。旁边还有“5.12”汶川特大地震破坏范围示意图,地震波及四川、甘肃、陕西等10个省(区、市),受灾总面积约50万平方公里,而受灾最严重的汶川、北川则处在龙门山断裂带上。纪念馆堆积着许多钟表,它们都停在08年5月12日下午两点二十八分这一时刻,这一个不应被人们遗忘的时刻。钟表旁边还罗列着被地震摧残得不成样子的汽车,破坏力之大,可以想象在车内的人们定无人生还。在灾难面前,人变得多么的微不足道,但5.12特大地震并不能击败英雄的中国儿女。万众一心,抗震救灾。面对空前惨烈的灾难,在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坚强领导下,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众志成城、迎难而上,以惊人的意志、勇气、力量,组织开展了我国历史上救援速度最快、动员最广、投入力量最大的抗震救灾斗争,最大限度地挽救了受灾群众的生命,最大限度地减轻了灾难造成的损失,夺取了抗震救灾斗争的重大胜利。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第一时间,基层组织带领幸存群众,自救互救;党和中央领导人亲临灾区,指挥抗震,体察民情;解放军官兵日夜坚守,奋战在抗震救灾的第一线,给灾区和全国人民带来了无限希望和力量,创造了无数的奇迹;大量的医护人员也赶赴灾区救治受灾群众,还有许多志愿者来到灾区……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灾区时时刻刻都牵动着社会各界的心。商务部从全国调配大量物资包括饮用水、方便食品、照明用品、救援工具等送往灾区,保证四川灾区物资供应;社会各界单位人士纷纷为地震捐款,国际社会也以各种方式向中国人民表达真诚同情,为中国的抗震救灾提供了宝贵支持。而在抗震救灾的第一线还活跃着这样的一群人,他们为全国人民送去抗震前线的实时现况,他们就是新闻工作者。新闻战线快速反应,他们用镜头记录真实,用灾情纪实讲述抗震故事,通过电视、报纸等为我们详细记录下抗震救灾的点点滴滴。
http://www.dxsbao.com/shijian/75315.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