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学概论课汇报作业
——龙新通讯社实习报告及各媒体未来展望
现在,已临近学期末,自2017年9月入学以来,我已在龙新通讯社实习近四个月之久。参与了龙新通讯社的四个分部,分别是龙新周刊、龙新电视、西科青梅,以及下属龙新电视和龙新之声广播的广播播音组。每个部门都各有其特色,各有其鲜明的定位,但总体来说面对的受众群体是一致的,都主要是面对我们西南科大的师生。
首先,是龙新周刊,在报选媒体的时候就得知写周刊稿很不容易,但同时也得知龙新周刊确实能带来较多的锻炼和提升。因为曾经在高中时担任过文学社社长,主管过《琢玉文学》校刊的缘故总是对于周刊有一些执念,所以就成了宿舍里唯一一个报了周刊的人。进入周刊之后,果然也体会到了周刊带来的种种压力,写深度报道、写人物专访、写舆情事件,一切都是从零起步,一切都是崭新的开始。一开始,总是文风稚嫩,总摆脱不了中学时期的风格和定势思维,还好后来我选择了拜读以前周刊中学长学姐们的作品。不得不说,能够刊登在龙新周刊上的每一篇文章都有其出彩之处,或文采飞扬,或深刻难忘。
在我看来,虽然目前的互联网确实会给传统纸媒带来不小的冲击,但也不至于会使纸媒消亡。纸媒的存在必然有其优秀之处,片段化的阅读定然不能取代深度思想。其次,回顾人类历史,人们先试用体语交流,之后出现了语言,然后是书写文字,然后是印刷术,这一切都是人类智慧的体现,同时也是技术领域的更迭,但现在看来这些都任然并存于现代社会,种种方式之间互相补充,但并不存在取代,现代传媒之于纸媒也是如此。
其次,是西科青梅,这个新媒体让我切实体会到了新媒体的“快速”和“便捷”。在西科青梅分部工作时,我不但参与了每周的日常写稿和排版推文,也同样参与到了其公众号的运营里,每天实时更新有关校园的咨询,回复关注西科青梅的同学的问题。这样的工作很忙碌,很充实,但真的能够学到很多。如何和不同的人交流,如何和其他媒体或媒体人合作,如何同团队间交流和相互帮助都是运营交给我的。在日常写稿的时候,我们采取分组轮流作业,也因此参与到了不同的推文工作中,其中数西科故事最让我记忆深刻,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圈子,能够有机会走近别人的故事并写下别人的故事真的很棒。发现受访者,就是要找到“有故事的”人,每个人都有故事,只不过要看我们是否能发现而已。所以一旦别人愿意将自己珍藏的小故事告诉我,我便能感到强烈的信任与满足。
西科青梅作为校园新媒体中的一员,几乎和很多新媒体运行模式一样,认证的QQ空间、微博、微信公众号几乎是其活动范围,但又不会仅仅止步于此,我们走进校园,走近校友,会去发现生边的美好,立志要做一个有态度、有温度、有深度的新媒体。
最后,便是龙新电视。对于龙新电视可以说是爱恨交加,刚开始接触到拍摄的机器的时候总是兴奋的,后来便也知道这些兴奋都是来源于对机器重量的看轻。就像刚开始学习剪辑的时候几乎是满腔热血,还会兴冲冲的自己剪辑一些自己喜欢的东西,后来也渐渐在熬夜剪片子中失去了热血。但其魅力就在于此,当一期成品在自己面前播放的时候,总是抑制不住为了契合的画面喝彩,或许就是这样的自我肯定才是我们最想要的。印象最为深刻的一次拍摄,是在十一大假结束之时拍摄了绵阳市火车站的返乡热潮,在那天我们拍摄花费了近五个小时,也尝试了一些手持拍摄,也对社会上的其他人进行了采访。因此,在拍摄时不可避免的也遇到许多问题,因为没有和火车站方提前联系,我们被告知不允许拍摄,因为对志愿者的工作时间不了解,我们没能采访到志愿者......这些遇到的问题,都将成为我们未来走向工作岗位的宝贵财富,
如今看电视的人总是没有看手机的人多,但电视已成为大家生活中常在的电器之一,也是生活中新闻资讯的重要载体之一,其重要意义和制作进步都是较为受到广大受众的肯定的。电视媒体确实受到很多冲击,尤其是近年来网剧、网综的兴起之后,但不可否认电视的视觉效果和受众体验切实存在手机所不能代替的地方。
以上,就是我在龙新通讯社实习之后的体会,以及对于各媒体的未来展望。龙新通讯社教会我要一直保有媒体人的初心,也教会我作为媒体人的种种技能,那么我将会用我对于新闻的热爱和一颗愿意去学习的心为我们的通讯社服务。也希望龙新通讯社的各个媒体能一直保持现在旺盛的生命力和新闻深度。
http://www.dxsbao.com/shijian/75658.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