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期封面,图说周刊
文/杨海涛
2012年3月1日,刊号为XK-2011-001的龙新周刊第一期顺利刊发。刊头上写到“龙新周刊,用心做可读的校园刊物”,在时间、期数和刊号之前的是“理想、独立、自由”六个大字,这无一不是代表着最初创立周刊团队的新闻理想。这是一个阵地,守护的是新闻理想和对传媒事业的热爱。
随着每一期周刊的刊发,龙新周刊这一片沃土也迎来又送去西南科技大学一批又一批的新闻系学子,诚然美编作为龙新周刊封面板块的重要力量也在不断的更替。4月20日,周刊的新任美编刘文奇也在周刊会议上宣布正式上任,目前还在学习阶段。她说,上一任美编是她的学姐陈艳飞,学姐教给她关于封面制作最重要的两点:首先,封面选图的内容最重要的是“相关”,“要和这一期的主题息息相关”;其次,封面的设计要有自己的“设计”,“设计出最想要表达的思想”。现在看来,六年前最初的周刊封面虽谈不上精美,但却足可见其用心。从第一期起,每一期周刊封面聚焦一件时事热点,第一期讲述的就是当时被人们广泛关注的方舟子与韩寒的方韩大战,这一期的封面图片采用了国际象棋中黑白二棋的“战斗”场面,通过简明的图片使对峙双方的势不两立之态跃然纸上。婉转而不谦卑,简明而不浅显。这就是最初的封面风格,以简单的彩色图像凸显事件主题,这样的风格一直在后来的每一期延续至今。而据上一任美编陈艳飞介绍龙新周刊的封面设计常会向《南方周末》等出色刊物进行学习。
在第二十四期龙新周刊刊发之后,龙新周刊编辑部决定自第二十六期起将原本刊头上所书的“理想、独立、自由”改为“让新闻视野深一度”,如果说原本的理想、独立、自由代表着最初创立周刊团队的新闻理想,那么后来的“让新闻视野深一度”则是代表着这个逐渐成长的团队对于这本刊物所给予的深切期望。但这个刊头也只沿用到了第三十四期,从第三十五期起就将刊头做出了微调,将原本的“深一度”改为了“多一度”。自此,周刊封面板块就将从更多方面讲述传媒热点、从更广角度看传媒热点的初衷一直保持至今。
但最值得一提的就是上文未曾提到的第二十五期,仅这一期拥有着九十九期以来独一无二的刊头“这不是最好的时代,也不是最坏的时代……”这一期的封面一串蜡烛蜿蜒而上,点亮却也只点亮了周围不多的黑暗,这一期的刊发时间是2013年9月20日,正值教师节过去不久,而这期周刊的封面上也写着“教师节,你们过的好吗?”在教师节这个原本属于全体教师的“狂欢节”里,龙新周刊的记者们将镜头对准了几大教师群体,他们分别是“普九”运动后出现的大量代课教师、在大山深处扎根基层的“廉价”乡村教师以及普通而又平凡的“良心”教师。封面故事中通过每一个群体聚焦一个人的方式讲述了代课老师程兴贵、乡村教师黄开文、良心教师何玉峰三人的故事。直到程兴贵跃入瀑布之时,也没能设法证明自己八年的教龄,生前拿到的6640元补偿是他这一辈子最大的单笔收入;黄开文、马启碧等乡村教师也依旧面对着“高压力,低收入”的难题,度过着包班教学的教学生涯;“良心”教师何玉峰所在的学校被称为“史上最牛希望小学”,采访当天正值教师节何校长还想记者展示了自己收到的卡片,上面歪歪斜斜的写着“教师节快乐!我们爱您,辛勤的园丁!”这一句赞美和肯定下藏着的是26年的坚守和初心……
接下来要看的就是第四十期周刊,第四十期周刊是最后一期没有二维码的龙新周刊,同时也是纪念周刊刊发三周年的一期。这一期刊发时正值毕业季,龙新周刊的记者也写下专栏中写下《告别周刊,一场毕业的彩排》、《周刊时代》、《怀着感恩离开,一片美好》和《哪些痛并快乐的日子》共四篇文章,同时社论板块也以一篇《永远无畏的征途》讲述了龙新周刊风雨无阻的三年。直到现在,每一批曾在周刊留下脚步的记者回想起曾在龙新周刊工作的日子都不免感叹一句“痛并快乐着”。这似乎就是龙新周刊的魅力所在,在这里成熟着巨大的压力,这些压力来自难以捕捉的选题、总也想不够的策划角度、繁重的写稿任务以及一颗想要把周刊做的更好的心。但看着周刊的一次次改良、见证周刊的一次次成长又是多么令人自豪而骄傲的事。相比于其他所有媒体,选择周刊的记者们更需要一份勇气和一份毅力,来到这里成为这里的一份子并最终让这里为他们而自豪更是每一个最初的信念。截止第四十期周刊刊发,周刊已度过三个春秋,这三年里有故事,有挫败也有不曾动摇过的坚定信念。
第七十八期周刊记录了全球关注的国际大事之一,它的主题是聚集美国总统大选之下的媒体。这一期的封面图片选择也是煞费苦心,红蓝相间的美国国旗以街头漫画的不完整形式作为封面底色,共和党总统候选人唐纳德·特朗普和民主党总统候选人希拉里·克林顿的争执画面相对而立,最终位于右侧的特朗普获得这次大选的成功。而龙新周刊关注的是这场纷纷扬扬的总统之争背后媒体以及媒体人的战争。这一期的封面故事包括《美国大选下的媒体之争》、《美国大选,赢得不仅是川普,还有社交媒体》、《没想到美国大选还有这些传播学知识》以及《美国大选:数据新闻的高光时刻》共四篇文章,以专业的角度、专业的剖析深刻解读了这场大选中作为新闻人应该关注的诸多细节。这次美国总统大选是龙新周刊面对的一次机会,更是这个一直有新鲜血液涌入的集体的挑战,而这一期的封面以及封面故事就足以显示这个团队的成熟与能力。
龙新周刊的定位是一本聚焦传媒行业的刊物,这一点在封面故事的内容上体现的尤为淋漓尽致,比如周刊第三十二期关注并盘点了“烂尾新闻”;第四十九期关注到了我国新闻立法的前因后果以及立法过程中遇到的种种问题;第六十一期则通过立足记者节来展开对记者这一职业的思考;第七十四期时则通过立足新媒体传播时代的现状深刻剖析了“反转新闻”的种种特点,这样同传媒行业密切相关的话题都是周刊所关注的方向。在对传媒行业的种种热点进行关注的时候,也记录到了诸多记者的行业心得,记者节活动主持人周涛说:“记者节其实不止是为了庆祝,更多的是一种咱新闻人之间的相互激励和自我激励,位的就是在坎坷的道路上砥砺前行。”法治记者马超,也在接受龙新周刊的采访时说:“何为法治信仰?法治信仰就是法治记者传递给周边人和读者的一定是正能量的东西,给人希望和力量。”这是来自一位战斗在新闻一线的法治记者的从业初心。
当然,龙新周刊所做的不仅是关注热点和关注传媒,更重要的是从背后事件里获得的反思和来自媒体人的深刻自省。2015年2月5日,十八年前就已了结的“铁案”呼格案被重审判决,已经在十八年前被执行枪决的少年也终于沉冤得雪,龙新周刊就选择以“翻案较量,呼格案背后的媒体与法”作为本期的封面主题写在封面的正中,这行沉重的字下是同样沉重的法槌。这一期的周刊记者找到了当年曾经对呼格案的报道,写下了一篇《报道案情的考究:“字字珠玑,言之凿凿”》点明当时的案情报道存在的诸多问题,包括记者对案情细节的过度渲染造成一语之别,“味道”大异;也通过当年的案发当时人之一闫峰(和呼格吉勒图一起报案的另一位青年)的观点,指出当事人的说法直接动摇了当年《呼和浩特晚报》对“呼格案”的报道的真实性;随后这一次的封面故事中也介绍了在“呼格案”翻案中起到重大作用的“内参”,向读者简述了“内参”是何物也简述了“内参”在“呼格案”以及诸多方面的作用和不足;除此之外,龙新周刊的记者还就“呼格案”的诸多专业问题采访了时任四川省内江市人民法院刑一庭庭长刘应江,在面对记者“为何中国没能设置陪审团而仅有一个陪审员”的疑问时,刘庭长的回答让这位记者郑重的写在文末。“在中国,大家都忙于生计,追求吃饱穿暖,谁会愿意在法庭上为别人的生死担心呢。”这一期的封面故事导语里写到:“在推动民主进程中,法律和媒体都没有缺席。”
不论研究多么热点的传媒事件,亦或是多么严肃的题材这本立足于西南科技大学的刊物也未曾忘记过当初要“用心做可读的校园刊物”的初心,在周刊的第八十期里龙新周刊的记者将实现重新集中在校园,采访了四位校园里平凡又闪亮的人,和一位曾经和这本刊物有些渊源的宾夕法尼亚大学传播学院博士方可成。方可成曾任《南方周末》的驻京记者,他曾给予《龙新周刊》很高的评价,表示了对这本校园刊物的极大肯定,这也是他称为这一次专栏中唯一一位不曾身在西南科技大学的人物的原因。龙新周刊以这一次肯定为骄傲,同时也在以方可成对龙新周刊的肯定来激励着每一位在周刊工作的学生记者。这一期的周刊专栏里充满着浓浓的人情味,这里的故事是西南科大立足的龙山之上的人们自己的故事。
至此,龙新周刊已从2012年刊发至今,历时六年之久。封面曾作出多次大大小小的改变,封面故事也关注过一次又一次的媒体变革,这期间唯一不变的是这本刊物的创办初心和新闻系学子的新闻理想,虽然历经诸多难题这本校园刊物也不曾放弃过对传媒行业、对热点事件的不断追逐,它将继续见证传媒事业的起伏,也将继续写下可圈可点的文章。
龙新周刊,让新闻视野多一度。
http://www.dxsbao.com/shijian/81509.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