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何子涵)“我希望能有一天,能在我们中国的土地上发现真正的龙。”这是八岁的洪昊政在华中师范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希望家园”留守儿童夏令营的课程中所树立的小小理想。 为了向留守儿童传播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历史,培养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增加留守儿童对传统文化和历史的了解,7月5日上午,在柳山湖镇中心学校“希望家园”留守儿童夏令营活动中,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党员国情学习与实践队宣传组成员杨逸萱为孩子们带来了一节以“中国龙”为主题的教学课程。 杨逸萱从甲骨文的概念开始,通过述说甲骨文的历史来自然过渡到龙这一字的在甲骨文上的形象。考虑到孩子们的年龄参差不齐,对于较小的孩子而言,单纯的甲骨文知识显得晦涩,对于较大的孩子而言,这些知识又过于单调,她采用现场绘画的形式,加上对每一笔的细节描述,一步步将龙的形象与文字相结合,让孩子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龙”字的内涵。她鼓励孩子们自己去尝试写一写“龙”字的甲骨文形式,在自己的书写中加深印象。“老师,这世界上真的有龙吗?”面对孩子的提问,杨逸萱并没有直接给出一个确定的答案:“有些事物,并不是在历史上永远存在的,有些东西只有到现在才发展出来,比如你们喜欢的动画片和玩具,那肯定也有很多东西,只有以前才有,或许,龙就是其中一种,只是我们的考古学家还没有发现它们存在过的痕迹而已。”
接着,她展示了在考古上发掘的写有龙字的图片,并从龙本身随着历史发展在人们心中的形象变化切入,再简要介绍了“龙纹”、“纂文”等伴随而生的文化。“龙的历史,也就是我们国家的历史。”她表示,虽然龙也许并非真实存在的,但它的确是伴随着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不断吸收每个年代的特色,进而在文化上逐渐发展出不同领域的分支,直到自成一脉,它是中华民族的伴生物,也是中华民族的象征。”
最后,杨逸萱带着孩子们一同观看了电影《花木兰》。花木兰在战场中出生入死,而在她身后一直有一条龙在跟随、支持着她,看着这些画面,孩子们很兴奋,他们希望,自己也能够拥有一条这样的龙。“我能看到他们眼睛里闪烁的光。”杨逸萱看着这群目不转睛的孩子们,“他们已经对自己的文化有了感情,他们心里那颗装有民族文化的种子正在生根发芽。”
http://www.dxsbao.com/shijian/86503.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