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我们就一起唱着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去的朝鲜,可是我不知道的是我这一当兵就是33年,但是我从没有后悔过。”曾参加过抗美援朝的老兵侯三保在讲到他曾经的记忆时,脸上是无尽的怀念。
在全国全面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热潮下,又恰逢中国共产党建党95周年,7月15日上午,河南理工大学党群服务—“两学一做精神”实践宣讲团的同学们,邀请到了抗美援朝协会的老兵们,倾听关于他们的军旅生涯和那些消失在历史中的红色记忆。
“希望革命的精神永远传承”
“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老战士们的革命精神能够永远传承下来,生生不息。”这是蒲德禄老人目前最大的心愿。老人是抗美援朝老兵协会的秘书长,一个老铁道兵,说到曾经的那些历史,38年前奋战襄渝铁路的岁月依旧历历在目。
蒲德禄老人回忆道:“1972年的4月,那时候我是一名指导员,率领车队去执行襄渝铁路建设的后勤运输保障任务。要知道,那个时候条件艰苦可没有现在的这些大型机械,而襄渝铁路又修在崇山峻岭之间,处处是悬崖峭壁,步步是万丈深渊。说起来不怕笑,伸出头往下看的时候,腿都是在打颤的,施工条件恶劣,可是这不能成为阻止我们前进的拦路虎啊,我们没日没夜的开会、商讨、研究,分析路况,总结经验教训,76个日夜的鏖战,才有了现在的襄渝铁路。”
“这些年我一直在找寻当年的抗战抗美援朝老兵们,寻找那些参加过战斗的优秀义务兵老战士。”老人告诉同学们,在青少年中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是他多年的心愿,在退伍的岁月里,虽然老人无法再为国家付出自己的青春,但是老人依旧发挥着自己的余光余热。
他编写了《军中遗梦》等书,并且建立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里面收藏了大量战争时期的图片和历史资料。
近年来,蒲德禄老人一直找寻着那些关于他们的老故事,正在撰写《老兵战斗史》,提到之前帮助过整理收集资料的理工大的同学们,老人十分感慨:“我跟理工大的学生接触过好多次了,那时候有个徐斌的学生,还有好几个,帮着我一块收集这些材料,我们都是文盲,写书的时候阻碍很大,理工大的学生真是用心,给我帮大忙了。”
“这是我人生中最刻骨铭心的记忆”
“我是1946年当的兵,做了33年军人。我们先是在山西打仗,后来又南下,新中国成立后,部队开始裁兵,很多的老兵都走了,只有我留下了。”说话的老人叫侯三保已有80高龄,是抗美援朝协会的会长助理。
由于当年长期与炮火为伴,老人的耳朵已经有些不太灵便,但是仍然遮不住身上军人的英气,三首军歌是老人给同学们的见面礼,头发花白的他声音铿锵有力,那种军人的自豪,那种历史的沧桑,让在场的人都震撼不已。但是在回忆过去的记忆时,老人却显得格外地沉重。
侯三保老人是骑兵,朝鲜战争爆发之后,老人所在的部队火速从成都转到宝鸡再到天津,前往战场。他说:“当时我们就一起唱着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就这样来到的朝鲜。那个时候,朝鲜穷啊,根本就没有让吃的,我们就把东北的黄豆、高粱,炒一炒磨成面,就这样背在身上,上了战场。”
这里的时候老人一边比划一边说,“饿的时候含一口炒面,把地上的雪上面的拨开,抓一把雪,配着吃,那时候大部分的人都有夜盲眼,一道夜晚眼睛看不见,只能你搀着我我搀着你,勉强艰难前进……”回忆不一会,老人的眼眶就有些泛红了,他用手抹抹眼睛,声音忍不住有些哽咽了,似乎又回到了那个战火弥漫的年代。
1953年7月朝鲜战争结束,美国在停战协议上签了字,老人回国后,在部队又当了二十多年的兵,后来转业来到了焦作矿业学院,也就是现在的河南理工大学。
“国家给我一口粮,我也得懂得回报”
“家里分的地、分的粮食,都是哪儿来的,不都是共产党给咱分的?我得保卫自己的劳动果实,共产党的这个恩也必须得报,我们的东西不能再让敌人夺了去!”他毅然瞒着家里,偷偷的溜进了开往鸭绿江的火车,成为了一名志愿军。他叫张孔召,今年80高龄。
老人出生于1935年,那是一个不算太平的年代。“那时候啊,家里非常穷,没有地,我父亲挑着担子带着我和哥哥四处乞讨,土地革命后,我家里分到了十几亩田地和100多斤粮食,那可是十几亩地啊,以前想都不敢想”。老人感恩在心,在得知招募志愿军的时候,当时年仅16岁的他就迅速的报了名,只是可惜因为年龄太小、身体瘦小被拒绝了。
老人的父亲知道了老人当时的想法之后极力反对,但是一心当兵报效祖国的他不肯放弃,背着家里人毅然决然的踏上了去往朝鲜的列车。
当时因为年龄小,老人被分配到了独立炮八师,成为一名战地的通讯员,前往朝鲜战场丹东市并参与了多次战役。在奔赴前线的那段岁月里,老人曾经与死神擦肩而过。
老人讲到:“在第五次战役中,美军把电话线炸断,大炮无法准确射击,我自告奋勇,我就去了,一个轰炸坑跳到另一个轰炸坑,飞机一来就在上面扫射,我就赶紧趴在弹坑藏起来,就这样一个窑一个窑的前进。”说道这里,老人提高了声音,眼中是闪烁一种别样的光彩:“提前一分钟都是咱的胜利,晚一分钟都是咱的失败啊。”当时的他冒着枪林弹雨,终于在限定时间内将电话线送到指定位置。
“当时还有个口没接住,电话线就剩三米了,我一想,就这样吧,无论如何我得尽到这个责任,我就用手抓住两头,当时我手一摸那个电线,我就啥也不知道了,后来副连长不见我回来,顺着路一路过来才找到我,送去抢救了,这算是捡回一条命。”
如果说,有的人留在了历史中,那么这些老人则是那些关于战火的记忆的记录者。往事如歌,岁月如梭,回眸那惊心动魄的岁月,仍让人心潮澎湃,听完老兵的故事,场下的同学们都各有所思,各有所想。
来自河南理工的同学说道:“感觉自己肩上的责任很大,如果说自己曾经没有经历过对于过去那些鲜血染红的历史迷茫的话,那么我此刻懂得了曾经的不易和如今的幸福。”
http://www.dxsbao.com/shijian/8652.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