赓续红色基因,奋进青年使命——记浙江师范大学“红音·砺学”理论宣讲实践队红色亭旁访谈
三门县亭旁镇是浙江省第一个苏维埃政权建立地,被誉为“浙江红旗第一飘”。在这里,红色基因代代相续,而老一辈与新青年的相遇,正是初心与使命的一脉相承。
2018年7月3日至5日,浙江师范大学“红音•砺学”暑期社会实践队的队员们寻访亭旁镇包家村、杨家村、任家村等村多名老党员、老干部、老战士,完成了为期三天的访谈,队员们通过记录红色故事,体味红色精神,在深度的思想碰撞中接受了一场生动的教育。
杨成余:千里烽火,百岁忠义
年龄最大的杨成余老爷爷今年已经95岁,经历过中南解放战争、西南解放战争、渡江战役的他立过3次一等功、3次二等功。多少年南征北战,两枚小小的纪念章却始终别在胸前,成为了杨老爷爷心中永恒的荣耀。一枚渡江战役成功的纪念章,一枚解放华中南的纪念章,经年的佩戴磨损了章面,但留存在老人心中的记忆和荣耀,却始终一尘不染。“我这一生最后悔的事情,就是没有把所有的纪念章都保存下来。”一生为民,赤胆忠诚,老人用一生诠释了“忠义”二字。
周吉法:装甲之兵,侠骨柔情
三岁丧父,八岁放羊,十四岁看仓库,十九岁于亭旁入伍,周吉法成为了一名坦克炮兵,从此踏上了满是硝烟的人生征途。今年82岁的周老说:“别人换弹药,都要扛在肩上,但我力气大,只要夹在腋下就行了!”许多细节,在周老的描述中都鲜活如昨;提起往事,他言语之间满是自豪。周老上过一周的夜校,但一切都在继父的强行阻拦下结束了。他说,他一生最后悔的事情就是没读书、不识字。纵然他的岁月是漫天纷飞的战火、是开疆拓土的艰难,但留下的回忆却自始至终一尘不染,支撑着他淡然、从容地渡过岁月的悠悠长河。
王广法:杏林春暖,素手仁心
79岁的王广法老书记通过自主考试获得中医资格,在退休村支书之后安静地守着中药铺,医治一方百姓。提起当年带领村民们围垦蛇蟠岛滩涂时从拖拉机上意外摔落留下的神经损伤,王广法老人显得十分严肃郑重,“要带领群众搞改革开放,这都是我本分的职责。”一辈子可以很短,但为人民服务的时间却可以很长,很长。对于老一辈党员干部来说,他们那份崇高的家国情怀,不仅记载在历史中,而且早已深入骨髓,成为了他们生命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何金友:馒头虽冷,功勋永炙
隔着历史的藩篱,再回首那些年的战火硝烟,现年89岁的何金友老人只一句“我不怕吃苦,也不怕死,革命就是革命”,满是大气与凛然。老人曾于1951年参加抗美援朝战役,那时条件艰苦,即使吃的馒头都是用体温捂热的,早已发硬;即使每天都要遭受三次炮火的洗礼,无数人埋骨异乡,但他从不后悔。老人家中挂着的唯一照片便是28岁时满载着艰辛回乡却又斗志昂扬的自己。老人提到,胸前的两枚勋章一枚是朝鲜颁发的、一枚是中国颁发的,他骄傲地说到,只有上过前线的战士们才会同时拥有这两枚勋章。随后他对队员们意味深长地说道:“年轻人不要怕吃苦,吃点苦不要紧的。”如此英雄气魄,给了队员们极大的震撼与激励。
杨道义:今承古事,叙说红音
杨家村散市巷,一声道义,一场追寻。93岁的杨道义老先生曾是亭旁小学校长,年逾90的他仍然精神矍铄,与队员们述说历史时逻辑缜密,令队员们印象深刻。上世纪90年代,亭旁杨氏后人续家风修辑家谱,有编著地方县志经验的他参与其中。他30年来笔耕不辍,创作书稿30余万字,村庄历史、家族变迁、姓氏起源……一根线,一头牵引脉络,一头眺望未来;实地走访、翻阅史料、手抄留存……两箱书稿,视若珍宝,娓娓历史,缓缓道来。老先生还向队员们分享了他编写的《湾畔旧事》,这本书作为三门县珍贵的历史文化资料,如今由三门县政府收藏。
老城墙,水井巷,砖瓦房。老房子里的时光很慢,藏在里面的故事也似乎特别多。红音寥寥,砺学声声,实践队员体悟着信仰,品尝着初心……
光辉的革命历史孕育不朽的精神,亭旁起义铸就了“赤胆忠诚、一心为民”的红色精神。实践队员们通过寻迹红色线路,聆听先辈故事,收获了一笔珍贵的财富。
赓续精神是激励奋斗的动力,当代青年要大力弘扬红色精神,始终坚定理想信念;勇担使命就是要砥砺前行,不忘来时路,当好忠实守护者、坚定传承者和自觉践行者,让红色精神放射出新的时代光芒。
(文字/林亚婷、陈丽、方捷、阳欢 摄影/夏颖超、张滢)
http://www.dxsbao.com/shijian/87374.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