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寻访团A组小分队来到了位于衣裳街历史文化街的苕梁桥进行寻访。
说起这苕梁桥,在这一带的居民们没有不知道的。我们在桥附近的一个园林里找了一些老人家,从他们口中得知了这座桥的历史故事。 关于苕梁桥始建,有着一个“嫌摆渡慢,造‘洋气’桥”的故事。
约在1924年左右,湖州首富温家大少爷温选臣(湖州盐业巨商)到渡口摆渡(当年温家的许多产业大都在河对面,故经常要乘摆渡船),等了很长时间。上渡船后,他对摆渡人说:“太气闷了”(太慢)。那个摇船的艄公知道他是富家少爷,就对他说:“你嫌慢,你就在这里造一条桥”。温选臣一听有点道理,就下了决心要在这里造桥。(另有一种说法,苕梁桥是由温家的祖母捐款建造,造桥事宜后转由温选臣负责经办。)
他请人设计了一座当时很时尚的桥,用水泥为墩脚、栏杆,桥面直接用从美国进口成坯的洋松木,像火车轨道那样横铺在上面。当时在湖州成为造型独一无二的桥梁,轰动整个城市。人们纷纷前来观看,因桥像梁一样架在苕溪上,起名为“苕梁”,而老百姓都习惯叫“苕梁桥”。因用的原料是美国洋松木和水泥,造型又别致,人们又俗称“洋桥”了。
十多年后,日寇侵占湖州。因苕梁是平桥,成为日本兵军车来往的主道,几乎成为日本人的军用桥。八年抗战胜利以后,苕梁桥被日本鬼子糟蹋得满目疮痍,成了一座危桥,湖州百姓呼吁急需修复苕梁桥。但当时湖州经济被日寇破坏得太严重了,地方缺钱修桥。时任吴兴县参议会参议长的凌以安,对重修苕梁桥成为他上任的第一件处理的提案。为了筹到一笔修桥款,他想到章荣初先生在上海“租界”办企业,生意好,没损失,就赴沪找章荣初商量。章荣初答应了出资,但说,当时主要精力集中“建设大菱湖”,没现金,要用货物代资。另外要求在新修桥上写上“菱湖建设协会重修”的落款。
不久,章荣初从沪运来几万包面粉到湖州,在当时出售后成为修桥款。苕梁桥的名称不变,重修的桥全部成为有坡度的水泥桥了。当然还有“菱湖建设协会重修”的字样落款。
故事到这里就结束了,可是我们的心情却久久平静。这座桥不仅见证了我们民族和国家在那个时代的屈辱与不幸,还见证了如今中国的变化与辉煌。习总书记提出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国家层面中有四个字即“富强民主”,战乱中的湖州百姓们可能永远都感受不到了。
站在桥上,环视周围高楼林立,车流不息;眼前的湖水缓缓流淌,这部活着的历史书见证了无数湖州人的辛酸苦辣和欢歌笑语,湖面上的微风吹来了遥远的叹息。
湖州师范学院大学生党员教育中心
“桥”见传承——湖州古桥非遗文化寻访团
梅哲涛
http://www.dxsbao.com/shijian/90190.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