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海工学院“探索海洋文明,传播蓝色经典”实践团队赴台北盐场开展“了解淮盐文化”活动
7月12日中午十二点十一分,淮海工学院文学院“探索海洋文明,传播蓝色经典”实践团队(以下简称“海洋”实践团队)的“了解淮盐文化”活动顺利完成,本次活动在台北盐场展开,主要以问答形式进行。海盐作为大海赋予人民的一笔财富自古以来便受到人民的重视,而淮盐更是有着重大的影响力,甚至已经成为江苏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中志愿者们询问了盐场的工作人员一些关于淮盐的制作和淮盐文化的问题,而工作人员的回答发人深思。
早上八点,“海洋”实践团队便乘车赶往了台北盐场,他们在下车后又徒步了将近二十分钟,终于在一片荒芜的废墟中远远地看到了一大片黑黑的盐田以及在盐田中工作的工作人员。大家都不顾泥泞,小心翼翼地走在盐田旁的泥埂上,慢慢地走向工作人员。
在做了简单的自我介绍之后,“海洋”实践团队的志愿者们便开始了今天的主题。首先是问她们关于台北盐场以及她们所了解的关于盐的制作,工作人员王女士说:“这盐田外面的是排水沟,你们如果下雨天来的话就正好了,我们那时候就掀塑料布起盐了。”王女士还说:“风越大,空气越干燥,产的盐的质量越好。”当志愿者问及现在的盐是自然晒干的还是人工烘干的时候,工作人员汪女士说:“之前(我工作)的那个盐场是制作食用盐的嘛,所以都是自然晒干的,但是这个是工业用盐,差不多都是用机器。”
当“海洋”实践团队的志愿者问她们对加碘盐有什么看法时,两位工作人员则都表示比起加碘盐更喜欢吃可以就地取材的粗盐,每次做饭只需要放进去两三颗粗盐就好了,不吃加碘盐也不会得大脖子病。
遗憾的是,对于一些传统的盐民的风俗这两位工作人员并不知晓,对志愿者的问题很茫然。汪女士说她从小生活在盐场,但是即使如此她也不知道这些风俗,我们有理由相信这并不是个例,而是确实是我们现如今海洋文化发展的现状,我们的那些古老的海洋文明正在慢慢的消失。
之后志愿者又问了她们是否认为淮盐文化有受到其他文化的冲击,王女士说:“肯定是有的,你看这一片,之前哪有房屋啊,全是盐场,但是现在你再看看,因为发展商业,盐场现在就只剩我们这儿了。有些盐场更是名存实亡,就只有一点点了。”志愿者跟她们讲淮盐已经成为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了,得到的回复是:“肯定要的啊,因为快没有了嘛。”
之后志愿者们在盐场边合影留念,又各处走动参观了盐场,带着满脚的泥踏上了归程。
http://www.dxsbao.com/shijian/93518.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