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畿阙黄梅先祖是听
7月14日上午,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校科协“梨园觅曲”小分队一行,慕名来到了黄梅戏博物馆和黄梅戏艺术文化中心,进行了第一站的参观和学习,并受到了文化中心郑老师的热情接待。在接下来的短短几天的时间里,小分队会保持着这份热情,对这个首批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戏曲进行更加深入的了解与理解。
黄梅戏博物馆是研究黄梅戏的重要史库,其中展示了1000多件相关文物,包含了大量的历史文献和资料照片;艺术文化中心则主要就是发扬并传承黄梅戏的文化基地,一年100多场的演出,场场都能体现出黄梅戏深厚的文化底蕴。
一进大门,一座雕阑玉砌的戏台伫立在我们面前,抑扬婉转的黄梅戏曲在荧屏中徐徐铺开,我们不禁为之惊叹,为之吸引,站在戏台前细细聆听这余音绕梁的传统精粹,品味黄梅之韵。幕墙上还有吴邦国委员长的题词:“皖国故都,黄梅之乡”,这是国家领导人对于艺术的热忱,更是老乡对于家乡艺术的情谊。
黄梅展厅共分为“戏曲之乡,源远流长”、“黄梅绽放,梨园奇葩”、“梅开数度,生机无限”、“凝心聚力,再创辉煌”和“黄梅戏舞台美术展览”五个主题。郑老师给我们细细介绍了《打猪草》、《天仙配》等经典黄梅戏曲的故事和精神,大家都听得有滋有味,受益匪浅。上到二楼,郑老师看我们学习黄梅戏文化的热情高涨,又给我们讲解了黄梅戏舞台上的各个行当——生旦净末丑等不同人物的分类。
参观途中,我们更是遇到一个黄梅迷,他看到我们在学习和探究黄梅戏的传统文化,顿生感慨万千,意气风发,感叹黄梅艺术家们奉献不易,更慨叹黄梅戏艺术传承的不易!
馆内设置的老式放映机,不断吱吱呀呀的放着黄梅戏的经典老片段;展馆的3D影像展示着当年戏班开场的火热场景,重现着当时的绿水青山,淳朴民风,我们也被感染,渐渐的沉醉于这画中……
通过首日的参观,看到了黄梅戏一路发展所历经的坎坷;体会到了黄梅戏语言的内在韵律美和有时的夸张化倾向;也感受到了黄梅戏传承人身上对戏曲本身的至爱,面对时代改革而敢于对黄梅戏进行新的探索的创新和魄力。在我们看来,在黄梅戏的身后,也是长江流域所孕育的农业文明和传承已久的优秀的中国古代传统文化。
http://www.dxsbao.com/shijian/96059.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