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浙江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德源婺风”暑期实践队、“创造103”暑期实践队分赴婺城区安地镇、金东区曹宅村开展为期十余日的农村文化礼堂实践调研活动。实践方知城乡事,入村才晓黄土情,从入户访谈到礼堂调查,从资料搜集整理到搬上支教讲台,年轻的步伐一步步丈量出乡村的破与立、拆与建、旧与新的转换中,那份蕴藏在乡村文化振兴中的浓浓乡愁。
乡村之变:“‘念’老日子,‘盼’新生活”
地处梅溪生态廊道沿岸,东与雅畈镇交界,西与苏孟乡毗邻,“德源婺风”社会实践队的第一站来到了安地镇蒋里村。“听说有大学生来调研,村里好几位阿叔都过来请。”蒋里村村支部书记周汝红、村主任蒋通热情接待了实践队员,带着队员来到几户村民家里进行访谈。
调研队员在村民家中访谈
“这些年,‘三农’政策又好又实,农村的变化,看得见、摸得着。这不,一把年纪了还能住进三层小洋房!不过啊,老蒋里人的感情挺复杂的,有人想建个有模有样的新房子,有人想守着老宅子,老日子在‘念’,新生活在‘盼’。”72岁的王顺芳是抗美援朝退伍军人,有侠骨更有柔情,半辈子里见证着村子的“变”,又害怕渐渐的“忘”。“我们村干啥叫‘蒋里村’?哪年建的村?多少人打过游击?别说小娃娃了,好多上了岁数的,都不一定晓得。”王顺芳感叹道。
在蒋里村,白墙黑瓦、路灯铁栏的三层小楼越来越多,大戏台、篮球场、公共厕所、小菜场应有尽有,新生活来了,旧情感如何保留成了问题。“爷爷,您认为蒋里村的文化礼堂哪几个板块建设要重点抓?”“奶奶,您希望村里多搞些什么样的活动?”“阿姨,您觉得文化礼堂需要专人管理吗?”今年,蒋里村的文化礼堂建设已经提上日程,但始终没有找到切入点投入建设。为此,实践队就“村史”“励志”“民风”“成就”等话题展开调研,挨家挨户征求意见,走街串巷收集建议。
挨家挨户派发宣传单、进行问卷调查
“乡村是最有生命力的地方,新生活来了,旧感情要在,且要不断加深加厚。正是一村一文化,才赋予了其真正的灵魂。”在十多天的调研中,两支队伍前往了11个村庄,收回了71份问卷,完成74份访谈报告,整理形成44份有效档案,为已建成或正在规划的“乡村精神家园”广泛收集一手资料和民情民意,挖潜乡村文化振兴,贡献青年力量。
乡韵之美:“放下锄棒、走进礼堂,村里的‘夜生活’从这里开始”
最美不过乡民情,7月6日晚,应安地镇下傅村的热情邀请,马克思主义学院“德源婺风”实践队、“创造103”实践队、“青马•砺行”实践队下傅村顺利会师,并在下傅村文化礼堂献上了一场精彩的“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文艺晚会,以喜闻乐见的形式展示当代大学生志愿者的青春活力,吸引了全村一百余位观众前来观看。
报纸变新衣,《创意环保秀》呼唤新农村绿色生活
晚会以“青山绿水乡村美”“安家乐业生活美”“谱写新篇明日美”三个板块展开,将歌舞、情景剧、朗诵、书法、太极拳、空竹搬上舞台,赢得了村民们的阵阵掌声。“节目很精彩,年轻人给咱们下傅村带来了不少欢乐!”晚会后,一位阿姨激动地拉着实践队员说,下傅村文化礼堂自2017年建成以来,已展开了30余场活动,但大学生来表演还是第一次,“希望你们常来,咱们也放下手里的活,走进礼堂过过不一样的‘夜生活’。”
村民观看演出
在金华,和下傅村类似的文化礼堂还有很多,依托农村文化礼堂,“乡村民嘴”“乡村民师”“乡村名艺”“乡村明贤”都有机会站上舞台,传授传统文化,讲述礼堂故事,诉说农村变化,全方位助力乡村文化建设。在这里,党的政策方针传播到家家户户,地方记忆传承于黄发小儿,也让青年大学生能够有机会献上对新农村新气象最真挚的祝福。
合照
乡愁之忆:“老根生新叶,根在,希望同在”
“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在“德源婺风”夏令营里,负责教授国学课的实践队员为了更好地让孩子们感受传统国学文化的魅力,让经典走进安地孩子的内心,结合当地“一村一姓”“一村一品”的特色,精心设计了一堂《百家姓》导读课。“我叫项浩宇,我来自项村,‘十里桂花长廊’是我们村的特色。”“我叫蒋家祺,我来自蒋里村,和革命烈士蒋宝贤是同村人……”姓氏及其文化内涵是一个家庭、一个宗族和一个村庄的名片,是记录血缘联系感情最好的载体,折射出中华文明千年的血脉。在安地镇,不少村庄已在文化礼堂建立起“村史廊”,以族谱宗谱记录历史、传袭血脉。“不忘先祖,努力进取,以传承华夏根脉为己任。”国学课在孩子们《百家姓之歌》的吟唱声之中结束了,但根脉的传续、新叶的迸发才刚刚开始。
国学课堂,讲百家故事
无独有偶,“创造103”夏令营教学组借助调研组收集的地方文化资料,开发了金华故事、金华地理、婺剧文化等一系列乡土课程。在金华故事系列课程中,实践队队员通过“进四公剃头”“麦粉变雪”的民间故事激发孩子们的兴趣,学习金华人的传统生活哲理。此外,队员们将“乡情”融入地理课,将婺剧脸谱、服装带入婺剧文化课,“8晚试讲,1020分钟教学,3个系列课程,2项技能拓展,只是不想让那份乡情在孩子稚嫩的心头抹去。”
孩子们体验婺剧脸谱创作
“调研过程中搜集的草根村史、民风民俗,记载着人们从哪里来,指引着人们向何处去。”实践队员感慨道,在实践过程中发挥专业优势,把支教课堂和文化礼堂建设结合起来,就是要在下一代心里种下归属感、自豪感和价值感,“农村在,根在;文化在,希望同在。”
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背景下,农村文化建设成为乡村建设新重点新目标。浙师学子多担当,守住初心讲好“乡村故事”;青年学生多践行,与时俱进助推“乡村振兴战略”,在惠民富民中谋幸福,在乡风乡愁里写振兴。
图:朱鑫美、夏晴、刘林峰、蒋雯霞、黄彤、马梦阳
文:夏净
http://www.dxsbao.com/shijian/97132.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