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4日,“寻觅金陵古音”社会实践小分队在玄武区和鼓楼区成功开展了第一阶段关于南京话现状与演变的实地调研活动。本次调研活动主要就南京话的使用情况和南京居民对南京话的社会态度进行调查研究,根据调查者的年龄、籍贯和所住地区进行分组统计,活动目的是描述出一幅南京城区的南京话动态地图,汇总民意从而对南京话的保护发展给出恰当有效的建议。
37°,2万8千步,见证着探寻地方语言文化的历程;12个小时,50余份调查记录,也衬托了实践小组的付出和喜悦。玄武湖畔的映日荷花,鼓楼广场的华灯夜景,栉风沐雨,实践小组努力保证调研的广度和深度;颐和路的黄墙黑瓦,祁家桥的生活百态,串街走巷,同时也是走进立体的书本和潜藏的记忆。实践小分队以玄武湖景区和三步两桥社区为中心,经新模范马路,穿水佐岗,折宁海路,过北京西路,一路采取发放问卷、走访调查等方式,与当地居民进行了深入交流,比较充分地获知了这一带居民与南京话的结合关系和语言情感。调研内容以南京话的掌握和使用情况、对南京话的态度与价值判断为主,突出地表现出南京话的命运与南京城的社会历史息息相关,而这样一门极具特色的语言正处于萎缩的地步。
调研反映出,大量被分配工作或出于其他原因来到南京的外地人已经定居于此长达数十年,成为了南京社会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也增加了南京社会的多元性和复杂性,南京话也就受到了巨大的冲击。一方面,此地南京人纷纷认为正宗的“老南京话”已经面目全非,所剩无几,甚至觉得南京话正在被普通话同化;另一方面,外地人对南京话的态度也表示了不同的倾向,但基本能够接受当地的文化特性。可以说,南京话所代表的南京文化,与其他地方文化正在融合,亦存在一定的张力,南京话就是在多因素的影响下,尤其面临着普通话的强大势力,迅速地异化和退化。除此以外,城市化进程也是地方文化消弭的重要原因。
不少南京人表达了自己的本土自豪感,并热心参与了实践小组的调研,但南京话,作为南京人日常生活和情感文化的活的记录,正在消逝,绝非危言耸听。调研结果还说明,许多人对于保护方言还缺乏足够的意识。在普通话通行于方方面面的今天,保护地方语言还有没有意义,如何行之有效地传承方言,应该被提上日程,引起我们更多的重视。
本次调研初步采用语言地理学的方法,更具时效性,能够更深入更具体地揭示南京话的区域分布和历时演变。《大学》有云:“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社会实践小分队将课堂上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在实践中提升自己的学养与能力,彰显了当代新青年的宏大视野和社会责任感,预祝他们的调研活动取得丰硕成果。
http://www.dxsbao.com/shijian/97136.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