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江西省抚州市金溪县何源镇东部山区的杨蒋村,拥有13个自然村,却是国家十三五规划定位的贫困村。这里基础设施薄弱,教育设备缺乏,贫困人口众多,老人、小孩留守村庄。根据江西省委部署,江西师范大学自2015年9月起定点帮扶金溪县何源镇杨蒋村。三年来,在该校党委的统一领导下,学校利用校友资源,明确村庄扶贫工作思路。7月初,江西师范大学“情暖金溪,助力精准扶贫”暑期社会实践服务队来到杨蒋村,充分发挥文化、智力优势,为当地扶贫攻坚工作贡献力量。
“最忙的时候,有一个多月没回过家”
“我们开展工作需要挨家挨户地走,杨蒋村很大,相距最远的村子有十公里,骑电动车来回就要花半天的时间。去年工作最忙的时候,有一个多月没回过家。” 去年十月份至今,江西师范大学驻杨蒋村第一书记魏友强已在这待了九个月。期间,他对扶贫工作感触颇深。
魏友强家在南昌,家中还有一个年仅三岁的孩子,他说这句话时流露出些许无奈,有对家人的想念,更多的是对村民的牵挂。
舍小家为大家,魏友强为杨蒋村脱贫摘帽东奔西走。为加强杨蒋村新农村建设,满足村民农闲时间休闲娱乐的需求,他新建了村民文化广场,联系学校美术学院绘制移风易俗墙绘;为解决单家村村民需趟河才能到中心村的问题,他通过多方努力获得江西省委省政府的修桥批复;此外,他特地为贫困户购买了“和谐家园”治安家庭财产定额组合保障保险,以消除贫困户产业脱贫的后顾之忧……他的扶贫工作成果村民们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扶贫工作不仅要‘输血’,更要‘造血’”
当记者问到杨蒋村扶贫工作的难点时,魏友强叹了口气。原来,不少村民虽已实现物质上的脱贫,精神上却未“脱贫”。他们仍想靠着国家给予的扶贫资金,不愿自己改变现状。
针对这部分人的错误观念,魏友强决定对不同群体采用不同的方法。对于年老、残疾等失去劳动能力的村民,村委会根据国家的相关扶贫政策对该村民进行帮扶,保证他们的基本生存需求,让他们享受到“两不愁”和“三保障”,即不愁吃、不愁穿,健康保障、住房保障和教育保障。对于有劳动能力的青壮年群体,村委、村政府则引导他们进行产业扶贫。
据悉,在蒋家小学,仅有7名学生和1名老师,当地教学设备紧缺,教育工作举步维艰。对此,魏友强等村干部入户对村民开展不定期的思想工作。“扶贫不仅要‘输血’,更要‘造血’,扶贫工作永远在路上!”魏友强说道。
“前几天下暴雨发大水,蝌蚪跑了三十万只。”
周文革是杨蒋村的贫困户之一,他左腿残疾,行走不便,家庭条件十分困难。当志愿者们见到他时,他正和弟弟周文福在田埂上张罗着养蛙基地扩建的事。即使身体残疾,他还是坚持自己动手做事,铲泥、定桩、拉网、喂蛙……所有的工作全靠兄弟二人亲力亲为。据了解,周文革兄弟从去年年底开始接触青蛙养殖,自发学习养殖技术,养蛙产业现已初具规模。“我们养的是美国牛蛙,光是买饲料就是一笔不小的费用。前几天下暴雨发了大水,蝌蚪跑了三十万只。”周文革的心痛溢于言表。
志愿者来到周文革家中时,他家正在增建第二层新房。“新房子是去年村里援建的,要不是政府帮忙,我们一家五口现在还住在老土屋里呢!正是这样,我才有余力想着搞点产业,自己赚点钱。”说话间,周文革招呼帮忙建房的村民们进屋休息。“来帮忙的都是亲戚,为了省点钱养蛙,自己能做的就是尽量不花钱。”国家的精准扶贫政策为周文革一家提供了住房保障,消除了他产业脱贫的后顾之忧。
国家高度重视精准扶贫工作,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到2020年,我国要实现全面小康。杨蒋村如今的扶贫工作已从精准扶贫转为脱贫攻坚。在江西师范大学的帮扶下,杨蒋村在文化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村党支部建设等方面均取得显著成果。服务队队员们在采访的过程中,深入农村基层接触扶贫工作,了解贫困户真实想法,在助力杨蒋扶贫工作的同时,提升了自身对国家大政方略的理解,弘扬了时代精神。(文/图 江西师范大学团委)
http://www.dxsbao.com/shijian/97252.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