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5日,青岛农业大学管理学院“追艺”小分队来到了世界风筝之都--—潍坊。自1984年至今,山东省潍坊已成功举办了35届国际风筝会,获得“中国最具魅力节庆城市”、“2017年度中国十佳品牌会展城市”等诸多奖项。为了深入了解潍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的发展现状,小分队选择了极具代表性的地区—杨家埠进行调研。
上午九点,队员们抵达杨家埠民间艺术大观园进行参观。在这里了解到了潍坊代表性非遗文化木板年画、风筝以及嵌银技艺的整个制作流程。通过采访现场木板年画制作人我们了解到:杨家埠年画生产主要包含绘画、雕刻、印刷、装裱四道工序,每一道都要求精准,一张杨家埠年画拥有4到7种颜色不等。
中午稍作整顿,下午2点,实践队来到了杨家埠当地有名的风筝制作工厂天成飞鸢公司。在这里,队员们有幸采访到了公司刘经理。队员们在刘经理的带领下参观了公司工厂生产线,观看了风筝制作的三个重要步骤即扎、糊、绘的过程。据了解,现在的风筝多为仿真丝做风筝面,两三年的毛竹制成风筝骨架而且为了便于携带,风筝骨架制作完成后将各个部分重叠放置,由消费者自行组装。整个制作流程密不可分、互相关联。
与此同时刘经理也提出了风筝这一非遗文化当前发展所存在的问题。第一:传承精神薄弱。经理在访谈中提出:“目前已经很少有人把风筝当做一种精神,将其看作是非遗,人们大多只是关注自己的需求和兴趣满足感。”当地已经很少有三十岁以下的年轻人从事风筝制作行业,也有极少的父母愿意自己的孩子从事此方面工作。第二:创新发展困难。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的思想也越来越向着潮流发展,真正关注传统文化的人也越来越少。而大多传统风筝制作工人对科技的了解程度并不是很高,经理表示:“单一方面的努力无法拯救一个行业,事物的创新是随着科技的发展而发展,而这种发展配之人们的精神,可以催化风筝与科技的融合,但是相比较其他产业来说,风筝利润低、实用性不高加之需求具有季节性,风筝创新与传承是相对困难的。需多方共同努力,政府继续扶持,才能持久留住传统风筝的风采。” 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工作是每个人应有的责任与担当,我们不希望看到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逐渐走向消亡,非遗的保护与传承离不开人们的精神支持和多方助力。在传承发展方面,非遗文化依旧有很长的路要走。
http://www.dxsbao.com/shijian/98889.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