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到湖南湘西考察时,首次提出了“精准扶贫”概念,在湖南湘西花垣县十八洞村调研时,提出了“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十六字方针。随后,“精准扶贫”这个词,迅速地传遍了大江南北。
顾名思义,“精准扶贫”是粗放扶贫的对称,是指针对不同贫困区域环境、不同贫困农户状况,运用科学有效程序对扶贫对象实施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的治贫方式。一般来说,精准扶贫主要是就贫困居民而言的,谁贫困就扶持谁。
2016年8月19日,湘潭大学外国语学院赴湘西州花垣县十八栋村暑期调研团前往花垣县扶贫开发办,向当初派往十八洞村的驻村办主任龙秀林了解十八洞村“精准扶贫”的具体情况。
(图一听龙秀林讲十八洞村在“精准扶贫”政策下的发展)
8月20日,调研团队驱车前往十八栋村,走进这个神秘的苗寨村,用眼睛和耳朵,记录下“精准扶贫”的真实模样。
令调研团队最为惊讶的是,龙秀林在谈话中提到,“没有钱也能干好事”。常言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与此同时,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一道理,也为我们所普遍认同。为何十八洞村的“脱贫致富”,不是依赖于大量资金,项目的投入呢?直到我们真的来到了十八洞村,走在习总书记走过的路线上,坐在普通村民的家里,和他们闲谈,翻过还未修好路的山头,站在天洞前听见自己的回音,倚在木板桥上,看着远方悬崖峭壁上的黄马标识,才终于明白。
金钱的堆积,可以塑造出一个成功“变身”的村庄,却不能塑造出千千万万个这样的村庄。习总书记强调,十八洞村的“精准扶贫”,要可复制,可推广,十八洞村的“精准扶贫”,不能搞特殊化。龙秀林在习总书记的影响下,提出“113”工程,从而打开“抚贫”工作的新大门。
(图二 在十八洞村调研团团合影留念)
在十八洞村的建设中,群众自愿让出耕地去修路,在其他规划中,也不计较个人利益暂且的得失,目光长远,相信领导班子的决定。目前看来,除却还在进行中,尚未看到成果的部分宏伟前景,十八洞村,真真实实地蜕变了。打好精准扶贫“天牌”,加强十八洞村“一张好名片、一方好山水、一个好故事、一首好歌曲、一个好团队”“五个一”宣传,让十八洞闻名天下,让花垣家喻户晓,已经越来越让人信服。
调研团队相信,“精准扶贫”政策,如同一声春雷,即将唤醒千千万万个隐藏在大山深处的中国贫困农村,带领着千千万万的群众,奔向小康的幸福之路。
http://www.dxsbao.com/shijian/9999.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