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王秀娟 马菁 林曦)7月21日,湘潭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赴通道侗族自治县暑期社会实践团成员抵达通道侗族自治县坪坦乡坪坦村。
映入眼帘的连片水稻随风泛着层层绿色稻浪。稻田垄沟边水流淙淙,田中稻花鱼追逐嬉戏,村民在稻田里忙碌,欢声笑语响彻田间。
(图为稻田美景)
“稻田里养了鱼,就不用农药和除草剂了,鱼会吃掉稻田中的害虫、杂草、掉落的稻花,排出的粪便又能为水稻生长创造良好条件 。”坪坦村村主任吴兵雄介绍。稻田养鱼实现了“一水两用、一田多收、稻鱼双赢”。“稻鱼共生,鱼肥稻香。再过一个多月,稻花鱼就可以销售了。” 村主任吴兵雄说道。
侗族传统的稻作文化除了稻田养鱼模式,还有稻豆兼种模式。在此模式中,水稻田埂、淤泥解决了黄豆的种植空间、肥料供应问题,同时,黄豆的根系又能固化田埂的淤泥,有效解决水稻田的保水保肥问题,稻豆相得益彰,互补共生。
(图为成员走访村民)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侗人素有热情好客之称,对四方来客常以腌鱼待之。在黔东南的侗族地区,特别是在侗族文化厚重的通道自治县,侗族的传统名吃——腌鱼、烧鱼,是不可错过的美食。在黔东南各地,无论是苗家、侗家,鱼都是待客的上品,侗族人的腌鱼、烧鱼更是别具风味。都柳江两岸的侗族人家都有在稻田里养鱼的习惯,开春时放入鱼仔,秋天收割完水稻后,小鱼长成大鱼。这种在稻田里生长的鱼吃起来格外鲜美。
侗族人吃鱼的方法很特别,是将新鲜鱼剖开洗净后放人瓦罐、花椒等作料,腌上半年或者更久(越久越珍贵),腌好的鱼外表看上去像焦炭,但里面的肉却嫩又白,连鱼剌也化掉了。
(图为腌鱼美味)
成员经过一天走访,愈加喜爱迷人的侗族传统的稻作文化。团长感慨道:“希望更多的人能了解侗族的稻花鱼,有机会来当地品尝一番。”
(图为村民热情款待成员)
(责任编辑:谈佳)
(湘潭大学青年传媒中心新闻通讯站)
http://www.dxsbao.com/xiaonei/113064.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