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陆以希)八月由杭州多校学生组织的“江河”线上革命诗歌诵读活动正在互联网平台播送。
“江河”革命诗歌诵读节目由浙江大学丹青学园赴浙江省嘉兴“红船精神”寻根暑期社会实践团发起,由杭州第二中学简DV、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焦点摄影、浙江大学动漫社、浙江大学广播电视台(浙大之声)、浙江大学子鼠诗社,共同参与、协力打造,于二零一八年八月一日至八月三十日期间播出。
“江河”节目组由来自杭城诸多学校的团体参与,以诗歌回顾革命先辈的壮怀激烈,以江河象征新时代奋进精神,活动期间“江河”项目组的线上平台,微博“诗与江河”,微信公众号“诗与江河”,网易云音乐电台“诗与江河”,喜马拉雅主播“诗与江河”,每晚以推送节目的形式,展现当代青年对诗歌艺术、历史文化与家国情怀的理解感悟。
(图为活动海报)
(一)用诗歌为历史发声,为革命发声
在当代主流媒体与学校教育注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宣传、积极开展精神文明建设的大背景下,“江河”项目组正是响应加强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号召应运而生。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寄语当代青年,“中国梦是国家的梦、民族的梦,也是包括广大青年在内的每个中国人的梦”,“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江河”项目组基于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弘扬中国梦的精神具体化落实到当代青年的学习生活这一目标,以百年前激昂的革命岁月所昭示的中华民族奋斗不息的精神为依托,以革命前辈、文人学者的光荣成果为桥梁,以自身的学习体验、兴趣特长为起点,结合当下互联网时代的潮流,通过经营面相全网的自媒体账号、新闻传播等方式,打造线上革命诗歌诵读节目“江河”,通过红色景点街头采访、邀请路人共读诗歌、邀请相关文化工作人士进行访谈,以及阅读革命诗歌、诗评等诸多方式,以录制上传读诗、品诗的音频节目作为主体,以艺术的角度切入历史与革命,增进自身、也希望通过活动增进每一个收听者对历史文化、对革命精神、对文学艺术的多方面理解,以新时代、新青年的风貌,力图为历史、为艺术、为革命,也为自己发声。
(图为团队成员在嘉兴南湖采访时所摄)
(二)立足历史、展望未来
在过去的整个七月间,“江河”项目组在杭州、嘉兴等地奔波,进行街头采访与邀请访谈等节目的录制。“江河”项目组立足人民群众,以此为出发点,对部分革命纪念馆、红色旅游景点等教育基地的游客与工作人员进行采访,旨在了解当下文明文化建设的状况,收集与传递广大群众的爱国热情与对中华文明的理解,以每一个个体对“中国梦”、对文化与价值的认同,来构建集体与社会意识层面的自豪与热爱。
“不亲眼看一看,就不会理解革命者们为了今天的祖国做出了怎样的付出。”通过单位党建活动学习相关知识的上班族,胸前的党徽熠熠闪光,列队念出铿锵有力的誓言。南湖革命纪念馆悬挂的党徽之下,是各地企事业单位党建工作的重要教育地点,他们不约而同地选择通过重温入党宣誓词、参观游览纪念馆的方式,身临其境地重温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筚路蓝缕的历程,以革命先辈以天下为己任的高尚精神激励自己努力工作、报效祖国,同时也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终身学习、提高自己,为社会主义事业不懈奋斗。
“我们的民族就是在这样学习的过程中一代一代进步的。”某纪念馆的讲解员先生抒发自己的感慨,谈到教育的潜移默化、精神文明建设的逐渐进步。通过对工作人员的访谈,可以了解到如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如火如荼,设施、馆藏等愈发完备全面,力争以多维、具体、综合的方式为参观者带来展示,而纪念馆、博物馆等教育基地访客量也年年攀升,其中学生群体更是通过参观纪念馆、展览馆进行课外学习的主流,他们组织完善、纪律整肃、神色庄严,使保安等工作人员赞不绝口,正是通过这样的方式培养青年对历史、文化的学习兴趣,国家的精神才能代代传承、星火相传;而这也将进一步促进国家加大力度推进文化的发掘、保护与建设,契合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新方向。
有鉴于主流媒体与教材教育的形式限制,虽然能够更大范围地传播知识,却不能够充分地营造情境、唤起人民的认同感与共情,博物馆与教育基地,是公民自主学习拓展、开展文化活动的重要场所。中华民族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决不能忘记历史,而应当立足历史与未来的交界:站在当下,以史为鉴的同时展望未来。“江河”项目组以读诗的方式体味、铭记历史,也将与受众一起以此共勉——身为祖国新一代的青年人,应当发出自己的声音。
(图为团队成员在钱塘江边活动时所摄)
(三)“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
历史只有被切身体验,才会被理解;只有被理解,才会被铭记。而唯有铭记历史,中华民族才能脚踏实地地在前进的路上前行,背负着先辈们的希望与坚强,也携带着自身的理想与志向。作为一档面向互联网平台、面向公众的节目,“江河”立志传递十九大宗旨,挖掘“江河”及其所象征的革命年代的精神,为历史学习推广尽绵薄之力,为增进爱国情共鸣怀添砖加瓦,发扬民族自豪感,探索“中国梦”背后的深刻意义。
http://www.dxsbao.com/xiaonei/134508.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