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8日晚7点,复旦大学首位传播学博士后梅琼林教授做客我校第273期狮山讲坛,在大学生活动中心报告厅为大家带来了“中国近现代思想史上的鲁迅与胡适”的主题讲座。
梅琼林教授首先讲述了中国近现代各大高校历史,并引出了与其密不可分的两位人物——鲁迅和胡适。鲁迅和胡适两个人从1919年的五四运动前就已经声名崛起,直至今日,持续了一个世纪之久。“在一个多世纪的文化建构中,两个文化圣人已经是一种神圣的文化符号。”梅教授如是说,“但真相如何,还要回到历史中探寻。”
梅教授分别讲述了两个人的成长经历。鲁迅是浙江绍兴人,早年经历了家族由盛转衰的过程,个人悲剧式的体验成为了鲁迅对个人存在、民族存在的反思基点。鲁迅年轻时赴日本学医,学习专业技能以图救国。在社会现实刺激下由医学转向文学。而胡适于1910年赴美国康奈尔大学求学,在1917年学成归来,由早年的农学专业转向哲学专业。在新旧学派的斗争中,二人在北大相遇,也在北大成名。胡适欧美式的新锐思想,受到了傅斯年、罗家伦等一批学者的追随,却也受到了守旧派的反对和批判。在时代的变迁中,二人开始崭露头角,发光发热。
梅琼林教授从两人的对比中搜寻历史的答案。他认为鲁迅在思想方面上的造诣是胡适所能不能比的,而在人生经营方面上胡适则超过鲁迅,甚至是旁人所不能超越的。他称鲁迅先生为“富有哲学深度的文学家,带有悲剧色彩的启蒙主义者。”鲁迅的思想更偏向于欧式,特别是德国式的中国化。鲁迅的思想表现出很强的虚无主义,在改革方面,强调对国民进行精神上、灵魂上的改造,而不是通过暴力行动,进行政权的轮换;胡适的思想同时富有美国新潮思想的魅力与局限,他强调通过制度的改造来进行社会的改造,既反对激进革命论,也不认同过于温和的改良,但他倡导全盘西化,也是过于片面。
梅教授提出,在中国现代转型的历史过程中,鲁迅和胡适思想的魅力逐渐开始显现。胡适对中国道路的思考、鲁迅哲学性的反思,都将对中国道路的选择产生重要的借鉴意义。一个世纪以来的学习,并不能穷尽对鲁迅和胡适思想的理解,未来还有待更多的人进行研究和发掘。
在讲座最后的提问环节,梅教授对鲁迅和胡适思想这两大范型在当今的意义进行了精彩的补充和讲解,把历史和现实联系起来,让同学们受益匪浅。
http://www.dxsbao.com/xiaonei/141466.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