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6日下午2:30,洛阳师范学院河洛人文讲堂第五讲在历史文化学院A4楼102教室隆重开讲。应我校科研管理处、研究生与学科建设处、河洛文化国际研究中心的邀请,洛阳博物馆高西省研究员为大家带来了“洛阳三代青铜器与早期中国”主题讲座。
高西省先生现任洛阳博物馆业务副馆长,研究员。河南大学、洛阳师范学院兼职教授。他多年来从事考古发掘、文物研究及博物馆工作。先后参加了闻名中外的法门寺发掘,周原遗址部分发掘及整理研究工作,先后出版专著《西周青铜器研究》、《洛阳都城史话——夏商西周卷》二部,合著《中国早期铜镜》、《中原文化大典·陶塑卷》、《河洛文明》等著作、图录7部。在《文物》、《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考古与文物》及韩国中央博物馆《美术资料》、德国《音乐考古》、台北中央研究院史语所会集刊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合著《河洛文明》科普著作被评为2013年河南省社会科学科普著作特等奖。主持举办的《河洛文明》文物展览获2012年全国十大陈列精品奖。
高西省研究员首先分析了洛阳作为都城的地理优势与意义。洛阳地处九州腹地,境内山川丘陵交错,地形复杂多样,热量、降水量随时间分布具有显著的季节性特点,适宜人类居住。他还指出;河洛地区是八方辐辏之地,更是古代朝会、供奉、交通、商业以及政治的中心。位于天下之中的洛阳,自然成为中国早期王权国家建国立都的中心。
当提到对三代青铜器的研究时,高西省研究员具体讲述了中国青铜器的三个特点:一、中国青铜器在当时并不是作为工具,而是作为礼器使用的;二、中国青铜器的数量大于世界总和;三、中国青铜器以三代青铜器为主。夏代的青铜器以二里头为例,其制作较为粗糙,纹样简朴且多为素面。它们的成分并不稳定,含铜较多。类型主要有礼器、兵器、乐器等。馆长主要讲解了二里头出土的青铜爵和镶嵌绿松石铜牌饰等物。
二里头出土的乳钉纹铜爵器型精巧玲珑,在文物界享有“中国第一爵”的美誉;镶嵌绿松石铜牌饰在当时是身份与权力的象征,也是中国现已发现最早、最精美的镶嵌铜器。它以青铜铸成主体框衬,四角纯圆,略呈亚腰形,上部略宽,下部内收,两侧各有对称环纽,其上饰有兽面纹,兽面之间镶嵌着数百片绿松石。绿松石丝丝入扣,虽历经三四千年仍无一松动脱落,足见工艺之精湛;闻名中外的镶嵌绿松石龙形器形体长大,巨头蜷尾,龙身曲伏有致,形象生动传神。龙头略呈浅浮雕状,鼻、眼则充填以白玉和绿松石,色彩艳丽,对比强烈,富有冲击效果。不止这些,二里头还出土了铜鼎、铜斝、铜盉和铜铃等器物。
商代的青铜器种类大大增加,出现了簋、鬲等器物。这时铸造有大型的青铜器,有的甚至重达几百公斤。其上普遍出现了纹样装饰:兽面纹、龙纹和凤鸟纹等。
到了西周,青铜器由鼎盛走向衰退。西周形成了列鼎制度,且青铜器内普遍出现长篇铭文。高西省研究员认为,西周青铜器是商代祭祀文明转变为礼乐文明的象征。洛阳地区出土的兽面纹铜方鼎现藏于洛阳博物馆,是西周青铜鼎的杰出代表。
高西省研究员对河洛地区的历史地位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认为,河洛是中国文明作为世界上唯一没有间断、失落的文明的真谛所在。河洛地区出土了中国最早最典型的青铜礼器,发现了中国最早的原始青瓷器,为使中国青铜器、瓷器成为世界科技、工艺、文化史上的奇葩创造了必要的条件,这是河洛文明对中国文明乃至世界文明的贡献。三代文明就是早期中国文明。
讲座最后的互动环节中,不少学生和老师踊跃提问。其中,一个学生问道:“老师所提到的文物中,有一个是芮伯提梁卣。我印象中中国古代史籍中提到过两次芮伯,一个是《史记·周本纪》提到的芮伯良夫,他是芮国的开国君主。另一个是《左传·桓公三年》提到的芮伯万,他因为纳妾过多被母亲赶到了魏地。请问老师,这个芮伯提梁卣中的“芮伯”是上述的哪一个?或者说,这是一个史籍中从未提到过的芮国国君?” 高西省研究员耐心解答了他的问题,并表示:可以确定不是芮伯良夫。这件文物大概是西周晚期,离芮伯良夫的时代太远。但至于他到底是那个芮伯,现在还无法断言,还需要进一步考古证明,甚至很有可能我们永远也不知道。
高西省研究员对学术界关心的重大问题及河洛文化进行了深入研究,他面对学术问题始终秉承着严谨的态度,这一点是聆听本次讲座的学生们深受感动。高西省研究员表示非常欢迎大家到洛阳博物馆进行参观学习,并对学生们的未来给予厚望。本次讲座圆满结束!
http://www.dxsbao.com/xiaonei/146705.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