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艺术看生活——电影中的法律问题
核心提示:10月9日晚,“电影中的法律问题”课程由文法学院老师王虎在三教B103讲授。师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共同交流,探讨电影中的法律问题,对比中国与其他国家的法律差异与文化差异,达到课堂思政的效果。
“电影中的法律问题”课堂从一张《失控的陪审团》的电影剧照中慢慢展开,透过令人揪心的剧情剖析比电影还要夸张的现实,每一部电影的背后其实是现实问题的反映。王虎通过“放电影”这种最轻松的方式向同学们传授法律的知识,分析中国与其他国家在法律方面的差异,贯彻学校正在推行的思政课堂这一教育思想。
王虎首先与同学们一起回顾了由美国畅销小说改编的电影《失控的陪审团》的主要内容,并与之前交流分析过的电影《我的表兄维尼》和《造雨人》相联系为同学讲述了电影的背景,结合现实提出了背后反映的陪审团制度与持枪法律的问题。
讲到一半时,王虎提问:“其实片名里有一个一语双关,大家发现没有?”同学们都露出了疑惑的表情,半分钟后,王虎为同学们解答疑惑:失控一方面指陪审团的挑选过程不符合道德规范,被金钱左右;另一方面指男主人公最终坚持了正义而违背了金钱至上的陪审团制度。
王虎还抑扬顿挫地讲述了陪审团背后地操纵,分析金钱左右下的法律制度的不完善之处;以及被害人状告枪支制造商并令经销商坐牢的原因。
来自第三小组的蒋璐歌同学上台发表了所在小组关于本部电影的观点:从陪审团的定义和来源出发,简单介绍剧情,对四位主人公进行了更加深入的分析,并从法律角度分析了选陪审员的流程,陪审员制度以及律师的职业道德。王虎解释到,从第一次课就分好小组,每次课都会有一名同学上台分享关于电影的看法,并从法律角度,艺术思想角度等全面分析本部电影的意义,学生讲老师听,达到翻转课堂的效果。
翻转课堂过后,王虎老师首先评价了报告的优缺点,同时提出了“为什么美国允许枪支,其背后的理由和价值是什么”的问题,同学们积极举手,参与回答问题。王虎老师也走到每位同学的身边,倾听同学的想法,回答同学的问题,与大家一起讨论关于如何管理美国枪支、律师的道德基点、如何保持陪审团的公正性等问题。
最后,王虎对整堂课进行概括总结:陪审团制度是基于不同民族文化根基的而存在的,是与不同地区的认知与价值取向的结果。王虎还引用了休谟的观点,提出事实问题(sth to be)与价值问题(ought to be),强调了要还原事件本身,不要让个人主观影响对外界的看法。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个人的看法就能体现出一个人的品质与心性。
王虎采用电影介绍、小组报告、讨论分享、概括总结相互结合的授课方式,让同学都尽可能地参与进来,师生通过交流现场解惑,在轻松看电影的同时分析其背后的法律问题。王虎认为,以这样一种形式上课不仅能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让同学们了解到电影中包含的法律知识,也能引起学生个人的思考,从一个全新的角度看当前的热点问题,重新认识我们国家与其他国家的文化差异。
该课堂不仅仅局限于某一个电影,还进行了思路拓展,一方面传播基本的法律知识,另一方面提高学生的个人素养,授课与思政双管齐下,营造出师生和谐相处的氛围。
http://www.dxsbao.com/xiaonei/244525.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