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在全世界蔓延速度极快,被感染者只能缓解病情,不能被治愈。因此“艾滋病”成为了一个令人不寒而栗的名字。11月28日19:00在三达书院行空间进行着一场关于中国“抗艾”三十年历史征程的宣讲活动。通识课教学部的杨小梅老师根据艾滋病亲历者的访谈及文字记录等资料为大家介绍中国“抗艾”的艰难之路。
杨老师对在场同学们做了关于艾滋病了解的调查,发现大多数同学对于艾滋病仅仅是粗略知晓。为此,杨老师借今年12月1日世界艾滋病日主题:“社区动员同防艾,健康中国同我行动”展开了宣讲。杨老师提到现阶段由于生活质量改善、医疗条件变好,中国艾滋病感染率也较低。而在最初,由于艾滋病患者戒备心强,也不愿与未患病的人交流,信任只在同样艾滋病患者中建立,所以“抗艾”是一场艰难的“战争”。
早在1985年,艾滋病被当时人称为是“资本主义的专属疾病”,因为当时发病的大多是美国、法国等资本主义国家,而且当时中国第一次发现艾滋病案例是一位外籍人士,所以在中国,大多数人不太重视,也没有放在心上。直到1989年,云南瑞丽首次本土居民聚集性传播疫情的爆发,感染人群接近吸毒人群总数的一半,政府扩大监测,最终“小瘦身”后通报感染艾滋病人数为146人。对于这个结果,杨老师表示在早期抗击艾滋病那几年,中国开展的一些防艾志愿者团队受到了国际友人的关注与资金的支持,但由于每次统计数据不是真实准确的,全球资金方面受到很大阻碍。
1995年至2000年,感染艾滋病的情况有了小小的好转,但是到2001年,河南、安徽等中部地区发病数、死亡数大量增长,谣言四起,这给防艾专家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困难,但是专家们并没有放弃,而是游走在各处进行调查与防护艾滋病的宣传等工作。杨老师表示,“抗艾”之路实属艰难,到了2003年,一切都开始走向好的形势。
此次“中国防艾之路”宣讲是为了让同学们了解这段艰难的历程,让大家走出艾滋病的阴影,懂得艾滋病的传染方式,即血液传播、母婴传播、性接触传播,更要懂得预防艾滋病,希望同学们能健康快乐的度过往后的时光,严格律己,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
(撰稿:李蕊蕊 摄影:三达书院)
http://www.dxsbao.com/xiaonei/252284.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