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面向2019级新生开设的《写作与沟通》核心通识课程随着期末考试的临近将要告一段落,由水产学院副教授曹小娟主讲的《写作与沟通:鱼类世界》课程也到了检验同学们论文写作情况的关键时刻,鱼类世界的神秘浩瀚与魅力风采即将接近尾声。
曹小娟表示:“开设这门课的初衷是希望学校各院系的学生能够了解水产这门行业。其次,我自己是鱼类方面的博士,有一定的写作功底,所以在自身能力足够的情况下也希望多传授给学生一些方法和技巧。”本门课程的考核包括平时表现成绩、文献总结、PPT展示和课程论文,课堂主要以小组为单位,分工合作、互相监督来完成老师的任务。据悉,分组不是随机盲目的,由学生在第一次课上提出自己的论文课题,支持相同课题的四、五个人自动成为一组,共同撰写以此课题为主题的论文,学生们都选择了自己感兴趣的课题,自然热情高涨、开展高效。此外,曹小娟记住了班上28名同学的名字和所属院系,不管是课上还是课下都能愉快地和学生沟通,比起老师更像是一个能解答疑问的朋友。学生自然会与记得自己名字的老师拉近距离,因而对课程更加上心、更加配合老师的工作。
曹小娟首先指出论文写作过程中最容易出现的一个问题——重复率过高。写论文需要用到别人的观点时一定不能直接复制粘贴,不然重复率超过20%的论文是不作数的。本次课主要内容是指导学生如何修改自己小组的论文,为最后的论文和PPT展示奠定基础。同学们的论文普遍出现的问题有三点:其一,论文的署名部分,每个人的所属院系都需要用数字表示并批注,相同院系则填写相同的数字;其二,物种第一次出现时,后面一定要接拉丁名,即物种的学名;其三,文章末尾要有致谢部分。王力等同学题为《鱼类的栖息习性及其研究价值》的论文中比较突出的问题是语言表达不通顺和中英文时态不统一,其次是在整体框架和布局上有些微的漏洞,除此之外没有其他太大的问题,只需要在细节上进行一些改动。林思凡等同学的《动画片的鱼类形象与原型的视觉联系》运用理性思维、从文学角度出发分析了小丑鱼的实际形象,但标注文献的方式出现了错误,还出现了中英式混淆的现象,曹小娟在肯定文章切入点有特色的同时,给出了再进行一些适当拓展和主题深化的建议。《口腔孵化鱼类繁殖策略概述》和《不同海域小黄鱼食性概述及分析》都缺少了英文摘要和关键词的说明,前者由于小组人数不够和时间问题还缺少了文章末尾的总结、展望以及参考文献,抛开这些,两篇文章的选题是没有丝毫问题的。不管论文写得如何,曹小娟对大家的成果给予了高度肯定:毕竟大家才大一,没有什么经验,我觉得论文写成这个样子已经很不错了,PPT展示也没有我想象的那么糟糕,能写出这样的文章,我觉得大家真的非常棒。课堂进度一点也没落下,完全是按照第一次课规定的进程来的。
曹小娟表示:学生提出自己感兴趣的主题、讨论并投票分组的过程是同学之间的相互沟通;学生在课后讨论群里讨论论文的相关问题也是沟通;学生用PPT展示大纲更是老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我认为沟通和写作是同等重要的。”曹小娟如是说。
http://www.dxsbao.com/xiaonei/252555.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