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使学生掌握古代汉字与古代服饰的特点,了解各朝代服饰的特点及文化内涵,根据《汉字与中国文化》课程“汉字与服饰”章节内容,10月21日上午,一场别开生面的“汉服进课堂”创新教学活动在B2教学楼107进行。此次课程由中文系主任罗艳娟主讲,中文181-185班、20级专升本学生共同聆听了课程。
课上,罗艳娟老师讲到“冕服华章曰华,大国曰夏”,汉服全称为“汉民族传统服饰”,它始于黄帝、备于尧舜、定型于周朝、兴盛于明朝,经手绘纹饰、裁剪、缝制、熨烫等工艺,集独特的染、织、绣于一身,以交领右衽、系带隐扣等为主要特征,是“华夏文明”“礼仪之邦”在服饰上的投射,呈现出独特的中国风和东方美学。
她引经据典,以《诗经》中的句子引出了传统服饰在用料方面有葛、皮和动物性纤维等材料的不同,利用关于纺织的古代文字,讲授上“衣”下“裳”的古代穿衣法则。
为了进一步加深同学们的记忆,罗艳娟老师提前安排了二十余名穿着不同服制的学生鱼贯入场,向同学们展示了汉服之美,并对服饰的用料、服制、特征等进行了详细讲解,调动了学生课堂的活跃度和积极性,增强了学生对古代服饰的了解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
特别是最后压轴登场的“百子衣”,是根据十三陵定陵中出土的明孝靖皇后的“洒线绣蹙金龙百子戏女夹衣”仿制而成,此衣前胸绣二龙戏珠纹,后背绣一正面龙,两肩各绣一过肩龙;两袖及前后襟绣百个童子嬉戏玩耍。这些童子神态各异,个个栩栩如生,情趣盎然,在场的同学们爆发出阵阵热烈掌声。罗艳娟老师鼓励大家可以从各个方面发现传统文化之美,增强文化自信。
此次《汉字与古代文化》课程,展示了中文系在课堂思政方面取得的优秀成果,使中文系学生加深了对传统优秀文化的认识,增强了学生们的文化自信、民族自信。寓教于乐的教学方法,使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行,也推动了学校创新教学工作的进一步发展。
http://www.dxsbao.com/xiaonei/325460.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