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喜欢在朝阳初升的二田操场朗读《毛泽东选集》,在夜幕降临的南门广场与同学滑轮;子弟学校前、餐厅里总是见到他与中国友人交谈的身影……狄云,本科就读于乌干达麦克雷雷大学,2019年在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开始研究生学习。谈及湘大,他似乎有说不完的话题。
踏实认真,“湘”遇正当时
“最开始对中国历史很感兴趣,想来看一看中国的经济发展。”经过在母校孔子学院一年的学习,狄云凭借优异的成绩拿到了中国政府的国家级奖学金,启程奔赴向往已久的中国。狄云说:“毛泽东是我的偶像,是伟大的思想家、军事家、政治家。他的思想不仅改变了中国,也影响了非洲的民族解放运动。湘潭是伟人故里,湘大是毛泽东同志亲自倡办的综合性全中国重点大学,没有比它更好的选择。”追随着“偶像”的脚步,狄云来到了湘大。
(狄云在北京游玩)
乌干达四季如春的气候、色香味美的香蕉饭偶尔还是会勾起狄云对家乡的思念,但两年的时间早已让他习惯了湘大的生活。在学习方面,狄云也如鱼得水。导师热情体贴,鼓励他多读多写的同时还推荐大量书籍,帮助他选择方向、规划道路。同学们与他为友,帮助他的学业生活,增强普通话运用。采访中,超乎预料的普通话水平在他的眼里却不值一提:“我想达到一目十行的水平,听说读写都要很快。现在还远远不够,所以我要抓住一切机会锻炼自己的普通话。”
携手同心,湘“融”恰于此
狄云热衷于参加各类活动,在第十八届“汉语桥”乌干达赛区获得冠军;去年暑假,他参加了湘大马克思主义学院“三下乡”活动,作为主讲人给小朋友带去乌干达的故事,教孩子们跳非洲舞;在学校的中非文化交流节、歌曲比赛中,都留下了他的身影。狄云认为这些活动和赛事不仅提升了他的汉语水平,还让他交到了许多中国朋友,身处异国他乡,这些朋友在他紧张、不自信的时候提供了帮助,让他很好地融入了湘大,融入了中国。
(左图为狄云参加“汉语桥”比赛 右图为狄云主持湘大中外文化交流节活动)
狄云与中国的故事不止于此,疫情期间他留在中国,中国政府对外国友人提供的帮助让他与中国的关系更加紧密。“学校第一时间为我们送来了口罩、测温枪等抗疫物资。上网课时老师也很关心我们,每天都会询问状况,督促我们健康打卡。”在与中国朋友携同抗疫的过程中,狄云与中国朋友手牵手,心相融,共度难关。在狄云看来,抗疫期间中国政府对于留学生十分关照,在疫情最为肆虐之际向乌干达等非洲国家伸出了援手,充分体现了一个大国的担当。他知道,中乌关系源远流长;他更相信,经此一“疫”,中乌友谊会越来越深!
(接种新冠疫苗的狄云)
以梦为马,“湘”拼就现在
“你的梦想是什么?”狄云回答时没有像大多数人那样犹豫:“我想要在中国读完博士,然后去大使馆做外交官。”
狄云坦言,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但在他的眼里,中国与非洲一些国家相比,就是“发达国家”的水平。在中国生活的两年,他看到了乌干达和中国之间的差距,狄云认为解决问题的根本要从制度上改变。他在湘大学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看到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践里逐渐焕发新的光彩,改变了中国社会。他希望在社会主义社会里找到这些有价值的东西,然后带回乌干达,让自己的家乡发生变化。
“一带一路”中,中国在和其他国家合作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时,带动了沿线国家基础设施的建设。乌干达也有很多中国公司,但当地稀缺专业对口而且可以讲汉语的人才。狄云说掌握了汉语可以回家乡为中国和乌干达两方交流沟通搭建桥梁,为家乡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
(和鹦鹉玩的狄云)
“不管树的影子有多长,根永远扎在土里”,狄云远道而来,他带着一颗好学之心,在中国的大地上四处探索,心心念念的祖国也在等待着他的回归。
采访最后,狄云告诉我们他正参加“用英语讲中国故事”的比赛,他选择讲述中国人耳熟能详的故事——孔夫子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狄云还展示了他练习多日的成果,让我们帮忙纠正他的语音、语调,他的言行里也显露出与孔夫子同样的谦虚好学。祝愿狄云能在这个比赛中获得佳绩,在未来的湘大时光里书写自己的锦绣年华!
撰稿:刘方钰 张洛嘉 徐菲
责编:徐菲 姜淑彦 杨依莎
图片:狄云
(责任编辑:王康渝)
http://www.dxsbao.com/xiaonei/346490.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