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0日上午9时,浙江师范大学生化学院“培根·浙江”实践队与带队老师刘景弟来到中科院植物研究所古田站参观学习。近年来生物多样性研究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都越发受到重视,而“培根·浙江”实践队员作为生物与化学专业学生,此次来到中科院植物研究所参观,意在深入了解生物多样性,以专业技术助力科研项目,为生态保护事业贡献力量。
中科院植物研究所副研究员米湘成教授、助理研究员陈磊及陪同的研究生也来到现场,为实践队员们讲解中科院植物研究所的研究现状及研究成果,同时也就古田山生态环境问题与实践队员进行了相关探讨。陈磊老师为实践队员们依次介绍了中科院植物研究所目前建立的监测平台、实验平台和研究站,这些平台分别用于监测保护区内的动物多样性、森林冠层生物多样性和全境森林动态,而研究站则用于监测古田山森林生物多样性与气候变化。研究所与多国多校合作,采用红外摄像、安装自动录音装置、划分样地定期检查监测等多种方法,以及灵活多变的统计方式,对古田山的生态环境进行深入研究,目前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获得29个研究项目、制定国家生态多样性观测标准、发表135篇文章(97篇被SCI收录),其中有关稀有种对群落谱系多样性贡献的论文更被Faculty1000推荐为必读论文等。
随后米湘成教授带领实践队员参观了实验室、标本房等,以ppt讲解的方式为实践队员深入介绍了研究所和保护区情况,并且解答了实践队员提出的问题。实践队队长叶帆询问了水质检测方法,米教授回答道,目前研究所检测水质一是使用传统方法,二是使用不同的水质装置多层次监测。实践队员陈赛艳则以本次实践目的出发,想要了解研究所在生态保护方面的做法与建议。米教授解疑道,首先要扩大保护圈,同时要意识到生态保护可能会与当地经济产生冲突,要学会沟通妥善处理。陈磊老师也指出“做科学要顶天立地,‘顶天’就是要在理论上有所创新,‘立地’就是要使研究成果走向社会,助力国民经济发展”,通过招用以往的猎人作为山林工作人员、种植铁皮石斛等社会共建措施,争取生态保护和经济建设双赢。而针对刘景弟老师提出的“为何选择古田山?古田山最大的特色是什么?”这一问题,米教授回答道,古田山是极具特色的低海拔常绿阔叶林,具有独特的地质历史、较快的物种分化速度,且曾被当作避难所而保存了大量物种,具有很高的生态研究价值。在不断地思想碰撞中,实践队员对于中科院植物研究所的意义与成就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生态文明建设事业任重而道远,浙师大生化学院“培根·浙江”实践队也通过此次参观中科院植物研究所古田站了解了基本的监测方法,同时深刻理解到保护生态多样性的重要性。
http://www.dxsbao.com/xiaonei/36874.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