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5日下午2点,外国语学院“教师成长与发展论坛”系列活动在院会议室举行,邀请了沅水流域民族文化博物馆馆长李晓明教授开展学术讲座。讲座由外国语学院院长于洁教授主持,我院学术骨干、教研室主任以及民族研究院、湖南文化遗产翻译与传播基地研究成员等数十人参加了本次活动。
一是科研兴趣要浓。李晓明教授将他40岁启航的学术人生娓娓道来,从英语教学、行政管理转向社会学与马克思主义人类学研究,他不断挖掘个人兴趣,积淀多年的研究热情历经风雨、依旧如一。他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探索创新的勇气、坚持民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以多学科所构建的文化场的视角来研究人文社会科学,引领他攀越了一座又一座科研高峰;他曾致力于边远民族地区贫困代际传递问题研究,后又转换研究视角,聚焦于多样性族群文化的传承保护与开发研究。李教授从未视年龄为阻碍,时间见证着他进入学术研究的又一黄金期。他强调,做学问不是谋生,而是兴趣。而且,他深有感触地说,在科研中需寻求兴趣与天赋的最佳结合点,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追求卓越中实现人生价值。从助教破格晋升教授,李教授只用了7年时间,令现场老师赞叹不已。
二是科研选题要准。李教授对近期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立项情况进行了细致分析,认为科研选题要善于寻求创新点,注重资源整合,找准角度,用心投入。他讲述了自身于南岭山区走村串寨,深翻细究,广泛收集民间手抄文献和实物,传承族群之美;在新晃少数民族聚居区收集契约文书,破译水书文字,研究乡村发展史与经济史;在沅江流域古村制作碑刻拓片,力求保存其原始风貌,传承刻在碑石上的“史书”。李教授十年如一日,凭藉自己对民间文化的浓厚兴趣,奔走于田间地头、深山老宅。他所收集的民俗物品、手抄文献、族谱等都成了他科研选题灵感的源泉,并与其团队合作在广西创建了“贺州民族文化博物馆”,成为了人类学与民族学领域的首席专家与杰出学者。
为进一步提高该领域的相关教师选好题、选准题的认识,李教授结合自身申报课题与担任评审的经历,指出怀化是多民族聚居区,滋养了一系列两河流域核心文化地带。其独特的少数民族风情衍生出了丰富多样的民间文化。对于现代与传统的民间文化,其开发与传承极富研究价值。民族文化应被研究者编码,获得集体记忆,从而产生系列的化学反应。做相关科研要站在学术的最前沿,深入民间,积极开展田野调查,从文献角度研究民族文化,从社会学、政治学、人类学或者语言学寻求新的研究视角。
三是正确处理学科发展中“道”与“术”的关系。针对学科发展,李教授明确表示,学科建设是龙头,专业建设是依托,课程建设是基础,要发挥学科优势,强化专业特色发展,推进协同发展;注重搭建学科建设框架,凝聚团队力量,要注重观念与内容、手段与方法的创新。同时,李教授指出强化资源链接的重要性,他认为合格的研究者要具备批判性思维,加强与各方交流探讨,在多学科交叉碰撞中提升科研创新能力;撰写文章要进行系统性的理论建构,使其具有一定的政治高度与思想深度,虚心听取期刊编辑指导意见,做到早联系、早指导与早跟踪,实现文章理论升华,最终指导实践应用。
在讨论环节,老师们就“洪江商道文化”“少数民族文化外译”等主题研究进行提问,李教授逐一解答,双方共同深入探讨,营造了良好的学术氛围。
院长于洁教授对本次活动作出点评。她指出,李晓明教授用自身研究经历阐明了科研兴趣与天赋的重要性,用科研诠释人生价值,体现着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与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号召全院教师充分发掘民族文化资源,寻求与外语学科契合点,讲好怀化故事,传播本土好声音,一要发掘视野的多元性,求其突破;二要凸显角度的前沿性,求其新锐;三要深挖问题的谱系性,求其深透;四要寻求方法的多样性,求其专业。
本次活动进一步拓宽了我院教师的科研工作思路,拓宽了研究视野,加深了对科研选题的了解,活跃了学术科研氛围,为今后我院科研工作高质量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我院将继续组织形式多样的学术活动,积极营造学术氛围,科学有序地推进科研工作;将以学科建设为突破口,带动科研团队建设和学科梯队建设,组织中青年教师申报科研项目,做到教学与科研并行发展。
http://www.dxsbao.com/xiaonei/425754.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