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弘扬科学与人文精神,致力振兴中华,引导广大青年学生坚持科学思想,不断探求真理,3月23日下午2.30,经管学院关工委组织收看校关工委常务副主任顾建国教授的 “弘扬科学与人文精神,致力振兴中华” 线上主题讲座。经管学院关工委副主任、党委副书记鲍恩波以及部分同学参加本次会议。其他同学以宿舍为单位,在线上聆听讲座内容,记录听后感悟。
图为鲍恩波书记带领学生观看讲座
图为同学们观看讲座现场
首先,顾建国教授阐述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内涵。然后,教授对淮安的科学与人文底蕴表示认可,介绍淮安当地的学术氛围。最后,教授就如何弘扬科学与人文精神提出建议:当代青年要学会胸怀祖国,放眼世界;努力学习,苦练本领;诚实做人,知行合一。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要努力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只有如此,才可振兴中华,续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时代篇章。
图为同学们在宿舍观看讲座
此次主题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落下帷幕。全体经管学子深入理解了科学与人文精神的内核,增强学生们振兴中华的决心。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经管全体同学都在为自己的理想努力奋斗,成为自强不息的新时代大学生。
附优秀心得笔记
一腔热血,奋斗青春
经管1904张瀛文
顾建国教授在此次讲座中曾言:“胸怀祖国,放眼世界;努力学习,苦练本领;诚实做人,知行合一。”
岳飞曾言:“以身许国,何事不敢为?在日新月异的新时代,青年大学生必须做到把国家放在心尖,愿意舍身献国。在从古至今诸多的爱国伟人的英雄事迹的熏陶下,爱国的种子早已深深根植于当代秦念大学生心中。即便一个人的力量不值得重视,但是成千上万的大学生对于国家的拳拳爱国之心犹如黑夜中的盏盏灯火,早已照亮整个国家。2022年冬奥会,十五岁边加入中国国籍的谷爱凌怀揣着对祖国的一腔热爱,对中国文化的深深痴迷,毅然决然的不远万里奔赴祖国,为国家拿下了一项又一项的荣誉。
作为青年大学生,我们的目标是努力学习,脚踏实地,勇于追求梦想,担当国家使命。此次讲座中顾建国教授呼吁我们要树立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将个人学习与国家需要相结合,填补国家人才短缺之处,为国家发展和民族富强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于学习和工作,我们应该刻苦努力;于生活,我们应该诚实守信。《论语》种曾道:“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从古时商鞅立木,韩信报恩,季布一诺到现在宋庆龄冒雨看望小学生,郭沫若与芭蕉花,孔胜东义务修理自行车等等。不计其数的真实故事告诉我们只有讲诚信,守承诺才能立足于天地之间,做自己人生的主人,做国家的有用之才。作为一名经管学院的学生,在学习相关经济、金融、会计等专业知识时,更应该时刻警醒自己做一个诚信的人,不贪图一丝一毫,将以信为本的概念深入我心,并将其带上社会。
当代青年大学生肩负着国家复兴发展的伟大使命,更应该时刻以高标准严要求约束自己,将科学发展与人文关怀的信念时刻盘旋于脑中,一步一步实现我们的理想信念。
让人文之光照亮未来
经管2003李芸青
今天听了顾建国教授的主题讲座,引发了我对哲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精神的关注和思考。
人文浸润科技,科技传播人文。科学与人文历来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共同筑起人类文明的大厦。做新时代的追梦人,要有对科学精神的追求与崇尚,也要有人文情怀的涵养与修为。
让人文之光照亮民族复兴之路。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除了经济、军事、科技等方面的硬实力,也离不开以国家凝聚力、民族创造力、文化感召力等为主要内容的软实力。一个国家的发展,不能让民族精神、国民素质缺位,而应兴民族之人文、启民众之精神。清华大礼堂有一块“人文日新“的牌匾,就是提醒人们要常怀人文之心。人文思想之光,可以引导人们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我们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并对民族未来有更理性的把握,从而点燃实现梦想的激情与希望。特别是在全球化背景下,实现民族复兴,更要弘扬人文精神。要通过加强哲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从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结合的角度,深入阐释如何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让全世界更全面地认识中国、了解中国,更深入地理解中华文化。
让人文之光照亮社会进步之路。一部人类文明史,一方面记述着科学技术创造的无数奇迹,另一方面也烙印着人文社会科学不断演进的足迹。从“诸子百家“到”二十五史“,人文之光烛照中华民族数千年,今天依旧给我们温暖和力量。”两弹一星”元勋钱学森说过,“一个理性的时代会在人类的进步发展中产生。在这个时代中,不仅存在决定意识,而且人类的高尚思想追求将影响世界。“建设一个如晨曦般透明、如日升般进步的社会,如果缺乏精神的滋养和引领,社会文明将失去自己的内核和灵魂。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加强人文教育,培养人文精神,塑造民族品格,将直接影响社会进步和文明的程度。
让人文之光照亮人民生活之路。古人云“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人文精神不但可以启迪思想、陶冶情操、温润心灵,而且通过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可以带来认知社会的新视野和新境界。培养人文情怀不仅仅要读文史哲,更要培养一种对生命的热爱和尊敬,对真理的探索和敬畏,对信仰的执着和坚定。新时代需要造就知识丰富、情操高尚、意志坚定、素养深厚、人格健全的社会主义建设者,而不是只有物质生活缺乏精神生活的”单面人“。
“国家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铸之“,人文精神是中华文化最醒目的标识之一。我们要深刻认识人文精神对个人对社会的”大用“,对国家对民族的”大用“,让人文之光照亮复兴征程、照亮民族未来。
弘扬科学与人文精神,致力振兴中华
经管2107李昕宸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科技事业所取得的每一个辉煌成就,这都离不开科学家们矢志报国、服务人民的高尚情怀和优秀品质。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强调:“希望广大科技工作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秉持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至上,继承和发扬老一辈科学家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优秀品质,弘扬‘两弹一星’精神,主动肩负起历史重任,把自己的科学追求融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事业中去。”
科学无国界,科学家有祖国。自19世纪下半叶以来,科学研究进入大科学时代,科学不再仅仅意味着纯粹的知识探究,科学发现与科技创新成为现代国家支持下展开的活动,也是国际政治、经济和文化角逐的焦点。中国的现代化历程充满艰辛,正是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感召下,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的现实需要,成为一代又一代科学家投身科学事业的内在动力。
科学家精神,是我国科技工作者在长期科学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2019年5月中旬党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文件要求大力弘扬科学家们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的协同精神,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育人精神。
当前,面对各种“卡脖子”的科学技术短板,如果没有以强烈爱国精神争生存、求发展,是很难在短时间内迎头赶上的。因此我国广大科技人员只有胸怀祖国,才可能认识到“卡脖子”技术问题不解决,就会使得国家和人民的命运受制于人。只有从这种生存意识和危机意识中激发精神力量,才会使得科技工作者像老一辈科学家那样,坚定不移地通过创新寻求突破,化不可能为可能。
如果说爱国精神是激发科技工作者投身创新的磅礴无比的情感力量,那么创新精神激发的则是创造性开拓未来的理性力量。发现与创新的过程,是一个不断猜想、论证、反驳、修正和提出新假说的过程。要实现原始创新并将其转化为独创性的科技成果,既要有理论创造的勇气,又要有严谨实证的态度。对客观知识的独创性发现,本质上也是一种主观创造的过程,不能没有方法、思想、观念和理论的创新,但这种创新绝非臆造,必须接受严格的实证检验,必须尊重科学研究的规律,特别是其在科学方法上的合理性。一些科学研究所遵循的严格的规范和程序,是长期经验积累的产物,是科学研究传统的精华,固然可以从科学的角度质疑其合理性,但不应轻率地加以摒弃。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带来的新陈代谢和激烈竞争前所未有,这正是要我们大力弘扬科学家人文精神,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要以习近平总书记 “要励志,立鸿鹄志”的谆谆教诲为指引,立德树人、胸怀祖国、勤奋学习、锤炼身心、苦练本领、诚实做人、知行合一,努力争做新时代具有过硬本领和高尚品格的接班人。
同学们让我们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号召,树立远大理想、热爱伟大祖国、担当时代责任、勇于砥砺奋斗、练就过硬本领、锤炼品德修为,为振兴中华努力成长为新时代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把对科学的好奇心与报效祖国、服务社会和造福人类有机地结合起来,将自己对科学的追求融入新时代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事业中去。
http://www.dxsbao.com/xiaonei/438781.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