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2023-05-14 10:35发表于江西
2023年5月5日,我校“溪岸博士讲坛”邀请到刘勇博士,带来题目为“科幻电影中的生态灾难再现及其反思”的讲座。刘勇博士毕业于南京大学文学院,师从著名美学家周宪教授,同时也是著名叙事学家傅修延教授的高足,目前就职于美术学院动画系,主要从事影视批评与电影叙事理论的研究。现已有诸多成果发表,获得过江西省社科优秀成果奖二等奖。本次讲座刘勇博士借由科幻电影这样一个较为小众的类型,分析科幻电影之所以兴盛的原因,主要的表现主题等,还谈及中西方科幻电影之间的不同,话题丰富有趣。本场讲座由美院史论系周敏博士主持,以线下的方式展开。
讲座海报
本次讲座共分为五个部分:
一、当代西方科幻电影中“生态主题”的兴起
二、科幻电影中对“生态灾难”的再现
三、科幻电影中如何应对生态灾难
四、中国当代科幻电影如何再现并反思生态灾难
五、结论
刘勇博士从“科幻”一词的意思入手,谈到对应的英文词“science fiction”,由此说明对于科幻电影来说科学知识的基础性以及想象的重要性。随后解释了“软科幻”和“硬科幻”的区分,后者的科学性要大大强于前者。对于观众来说,在享受科幻电影带来的视觉冲击和情感共鸣的同时,也应该通过科幻电影反思科技所带来的复杂后果。
主讲人刘勇博士
一、当代西方科幻电影中“生态主题”的兴起
首先,刘勇博士谈论到宏观文化背景下“生态思想”的勃兴。刘老师幽默地指出:人类活得太舒服之后就会产生很多挑战。并且举了一些很贴切的例子:例如空调吹多了会得空调病,开车多了破坏环境。在这种背景下,欧洲有些国家甚至产生了极端生态保护主义,如最富裕的北欧国家环保思想尤为激进。相反,我们在非洲几乎看不到什么环保主义,毕竟温饱都成问题,谁还关心环境问题。
其次刘博士向介绍了科幻电影这一艺术形式对于表现“生态主题”的优越性:大部分科幻电影会在特效上下功夫,未来场景的展现深刻影响着电影的感染力。他展示了四部电影片段,《后天》《2012》《我是传奇》《芬奇》,让大家看到了其中的末日场景的画面。他指出,在科幻电影背后所展现的实质上是灾难面前人性的抉择。
二、科幻电影中对“生态灾难”的再现
刘老师给同学们放映了这四部电影的末日场景的片段,并且分析了其具体的表现形式:《后天》中所表现的温室效应北极冰川融化,地球面临第二冰河纪;《2012》中所表现的是太阳活动异常,地球内部的能量平衡系统面临崩溃,人类遭遇灭顶之灾;《我是传奇》中所表现的是2012年人类被不知名病毒感染,99%的人口消失,只有1%的人具有免疫力;《芬奇》中所表现的则是地球遭遇太阳耀斑,臭氧层消失,城市沙漠化。这些生态灾难或多或少都和人类的活动有某种关联性。
电影《后天》海报
三、科幻电影中如何应对生态灾难
面对重要的生态灾难,最重要的其实不是自然如何残酷,而是人性在面对自然时如何艰难地抉择,这也是所有科幻电影能引起人情感共鸣的地方。《后天》中体现的是爱和亲情互相扶持,共同面对极端天气;《2012》中展示出的是建造能够拯救40万人的方舟,对所有生命个体的平等和尊重;《我是传奇》中表现的是科学的智慧,勇敢与牺牲精神;《芬奇》则是从爱与信任的角度做出了应对。刘勇博士认为人类应该自觉提高环保意识,也应该认识到科学技术发展所带来的双重意义:在给人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会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一种科学技术会带来人们生活方式的转变,但同时也会带来一定的挑战,我们无法谴责科技本身,因为我们已经被其改变并与之深度绑定,这应该引起我们的反思。
电影《2012》海报
四、中国当代科幻电影如何再现并反思生态灾难
西方科幻电影在再现生态灾难的同时往往会有末日情结,中国科幻电影相对来说乐观一点,更愿意展现中国人的勇敢和智慧。与西方科幻电影侧重于反思技术进步对人类带来的负面效果稍有不同,中国方面也有展示技术的负面效果,但往往落脚点在于如何通过技术本身重新展现出科技的正面拯救作用。中国作为一个崛起中的大国,一方面需要在国际舞台上展现自身能力,另一方面也需要展现作为负责任大国的担当。《流浪地球》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折射出了我们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意志,这说明即使是科学硬核的科幻电影在一定程度上也会映射出本国的民族文化。电影作为艺术产品总会带有创作者的主观意识和立场,例如好莱坞众多电影都会站在自身立场出发进行艺术表达。刘博士还指出,《流浪地球2》相较于《流浪地球1》来说进步巨大,在目前我国科幻电影中已经达到了较高水平,但放在全球视野中还需要进一步的努力。
五、结论
首先,科幻电影对生态灾难的再现固然建立在强大的特效技术的基础之上,但是更基于日益高涨且自觉的生态意识。科幻电影可以说是“重工业”电影类型,直接反映出一个国家电影工业的总体水平。《流浪地球》的横空出世对于中国电影工业的发展有着积极意义,但是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国电影工业水平还需进一步提高,《流浪地球》这样的电影在数量上需要进一步增加。与此同时,基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我们的生态意识也会日益增强。
其次,需要意识到科幻电影不可能对人类应对生态灾难产生任何实质性的帮助,但能够启发我们深入思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人与人工智能等根本性问题。
最后刘博士指出说,一个国家的电影类型与电影水平有着很紧密的关系,电影工业水平决定了是否能够拍摄一部优秀的科幻片,另一方面也与观众的接受度有关,五年前就算拍出来《三体》可能也要因为观众接受度不够而播不出来。因此,相对于其他类型片,科幻电影是一个极有门槛的类型,希望随着中国国力的提升,中国的科幻电影的发展能够更加丰富多元。
在讲座结束后,主持人对整个讲座做了简要的总结,随后主讲人和现场观众进行了一些互动,美院动画系主任李扬老师也加入了讨论,产生了很多富有深意的话题。比如谈到中国现在的情况,电影或电视剧都很喜欢翻拍过去的历史古装题材,或改编西游记、哪吒、封神演义等传统题材,共同的特点是都面向古代。而西方则偏向于喜欢未来,喜欢创新。这个观察很有趣,现场观众以及老师谈到各方面的原因,比如中美之间各自的历史长度不同,对比的影视题材类型不同,这些外在原因都会影响题材的选择,主持人周敏则从美术史的角度谈到他自己的理解,认为中国人一向有与古为徒、与古为新的传统,古人一般不讲完全的创新,而讲新变,新变的特点是新中有旧,从旧中变,落脚点在古旧的关联性上,而西方自从近代启蒙运动之后,则非常强调创新,强调与过去、传统之间的断裂,所以创新往往意味着异质、新奇和断裂。这背后隐含的是两种文化深刻的差异。
主持人为主讲人颁发纪念海报
END
编 辑 :许 勇 琦
文字整理:罗智文
审 核 :熊 吉 生 高 志 标 胡 园 慧
http://www.dxsbao.com/xiaonei/554705.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