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清代的建筑群,是往事,是回忆,是岁月沧桑,是故人心上,是一段斑驳的旧时光。7月7日,我跟随邵阳学院文学院赴邵阳市隆回等县区农村文化振兴服务团,一起走近湖南邵东的杨桥清水村荫家堂——佘湖山下,蒸水河畔,一座见证邵商辉煌岁月的古民居。
荫家堂是一方古色古香的清代古建筑群。它坐北朝南,纵横分明,共有一百零八间正屋,作为珍贵的建筑文化遗产,更是以其独特的空间形态与建筑技艺,为世人传递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与地域特征。
中巴车在荫家堂前的大坪停下,天空是透明的淡蓝色,风儿仿佛在欢迎我们的到来,为我们送来一阵阵清凉。虫声唧唧,鸟雀轻吟,跃入眼前的是一片荷花池,碧水悠悠,我情不自禁地走近护栏,或许是来得时节有点早,除了几株微微盛开的荷花,更多的是含苞待放的花骨朵,大片大片的荷叶层层叠叠,池水在为风的吹拂下,泛起粼粼螺纹,荷花的清香随着回风流转于前坪,香远益清,我爱这带有清新的花香的凉风,如观音手持拂尘,捎去我身体的炎热。
双脚踩在前庭的青石板上,我瞬间获得了一种妥帖的踏实,好似脚下积淀着久远的岁月,如归乡的舟楫般,稳稳地托起漂泊的思绪,灵魂逐渐褪去奔波的尘埃。我抬头望向荫家堂的正门,门槛下匍匐的两只石狮,它们悠长地目光远眺对面佘湖山。堂屋里大约有六七位头发花白、满脸皱纹、衣着朴素的老人,他们或佝偻着坐在小矮凳上喃喃自语,或舒适地躺在凉椅上闭目养神,或好奇地探出脑袋四处张望,打量着我们这群穿着红色志愿服的青年人。
季节一来一回,已是上下百年,衰草倒下又站起,树林白头又进绿,对面的山峰在轮回中不增不减,本自清净,而荫家堂内的古井早已枯槁,屋瓦早已沧桑。我在抬头沉思时,偶然瞥见苍老的老人一只手紧握在掉漆的门槛上,他那银白色的头发,缕缕皱纹印在眉堂,衣服有些泛白,目光呆滞。原本堂屋墙壁上厚重红漆随岁月和荒漠摧残,变得残缺破旧。我试图依次与在堂屋中纳凉的老人交谈,他们用不太标准的普通话向我们表达其在此居住的真实感受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花甲老人用颤栗的话语向我诉说着自己的生活,他们对这块土地有着深厚的感情,也迫切地希望能够看到荫家堂焕发生机。
我们在古老的纯木青瓦的建筑中,寻找时间留下的文化遗产。栏杆亭柱,听凭岁月在其上结网盖霜。参观一圈后,我既感慨百年前申氏家族的繁华,又悲慨百年后今天荫家堂的荒芜。回首再看神龛,高悬的巨匾“荫家堂”金光四溢,遒劲厚重,但除了这一处的光彩照人,好似荫家堂并不能留给我什么深刻印象。百年荫家堂,承载着岁月流年。荫家堂的未来,到底该如何发展,它的开发究竟能带给我们什么,这些都需要当地政府和文旅局去思索。
http://www.dxsbao.com/xiaonei/565278.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