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学子三下乡:赓续红色精神,发扬习思宏光
7月4日,按照实践队伍计划,我们在各自的家乡图书馆等地进行了关于年轻人对于习思了解情况的调研。鸟儿热火朝天地讨论着夏日的高温,我也有些燥热难耐,但是等进入图书馆的大门后,实践的热情逐渐打败了倦怠,内心既激动又兴奋。书店里一张张求知欲渴的可爱面庞,更加激发了我的调研欲望。
前天,我就在朋友圈到处发送着调查问卷,大家都很积极地参与,也有一些朋友已经在朋友圈下面评论留言,我还让朋友帮忙转发,大家都很迅速地回应了。我特别感谢大家的热情。线下的调研没有网上隔空投送的顺利,最开始的时候,我拿着二维码邀请一些年轻人扫描并回答手机上的问题但是大多数都被拒绝了,在一次又一次碰壁后我开始反思自己的问题,比如有一些人他们在沉静地读书中我不应该去打扰他们,有一些人显然在忙碌奔波于其他的事情中划除掉这样一些容易被拒绝的人选之后我的调研究进行的顺利多了。在这期间有一些小插曲发生,比如中间午休的时候我不小心把我的二维码遗落在了一个午休的地方,还好我还记得那在哪里。中途的时候图书馆的工作人员以为我在推销产品,上前询问了我在干什么,结果他也成为了我的调研对象之一。图书馆的人员密集,所以我的调研对象成分也很复杂,有来自五湖四海的大学生也有一些高中生。在和他们的交流中我也逐渐反思自己的调研工作是否细致,也受到了一些热心人的帮助与点拨。
从这次的调查中我不论是从调查的过程还是对最后结果的汇总,每个人都尽自己所能的来发挥出自己的才能。这次实践中我看到了不论是路人还是学生,都或多或少的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陌生,公众对这个名字并不是很陌生,但是一旦提到了相关性的一些问题,却是少有的人能够回答上来。这个并不矛盾,一开始的学生仅仅是在课本上学习这类事件。但是从始至终都仅仅是为了考试。路人对这些事情的了解只有通过媒体传播,但又有多少人是能够真正详细了解这些东西呢。
图为实践队员结束后的留影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摄
在与一些社会工作人员不断的相处中,我明白了原来看似宁静祥和的场所背后有一位位兢兢业业的执灯人。不仅仅在图书馆,为了增加样本,我们也在市中心街道和菜市场门口进行了一些采访。我记得我第一次在街上采访一位大妈时,好巧不巧的遇到了一位不是本地人的阿姨,我用普通话跟她交流,简直是牛头不对马嘴。幸好她身边有一位会说普通话的男生,我们才能顺利的进行这次采访。在调研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了作为记者的不容易,面对着街上形形色色的陌生人,我不仅要克服内心的恐惧,更要勇敢的迈出与他人攀谈的那一步。这不仅锻炼了我的交际能力,更提升了我的情商与应变能力。我也很感谢一些热心人的帮忙,我非常走运的遇到了一位对党史习思有着浓厚兴趣的中年人,他接过了我粗略的调研结果帮我指正并进行精细化分析。后来我才知道他是一位经常做调研工作的党员。在他的诉说中我了解到了他们那个年代的调研工作展开是十分困难的,他们要早上很早的去挨家挨户进行调研,带着一天的水和食物,等到傍晚的时候,要赶着最后一班车回到工作的地方。我听了他的故事,觉得实践调研真的很不容易,这也给了我很大的激励,我更加珍惜我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我要争取出色地完成自己的学业,争取学到更多的知识。
这不仅仅是学校所组织的一次实践活动,更是一次人生经历,一生宝贵的财富。我们不像其他实践队一样聚集在一起进行一个调研调查,每一位实践队员在自己各自的家乡展开了调研活动,这意味着我们不仅要独自处理调研工作,更要自己独自克服内心的恐惧,一直浸泡在书籍中的我们,实在是缺乏与社会中的工作人员沟通的经历,这样的社会实践提供了我们与陌生人更多沟通的机会,提升了我们调整个人心态的能力。而这些经验需要日积月累,不是一夜之间可以速成的。我以为我褪去了学生的身份,可是在这个实践过程中我看到了许多成年人的不容易,我明白这简单的一次实践活动并不能真正的让我从一个学生蜕变成一个成熟的人。同时在这次实践中我深深地体会到了我们在工作中一定要严谨认真、谦虚好学,没有自己独自处理问题能力的人注定要被社会抛弃。
图为实践队员采访党员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摄
总之这个暑期的三下乡实践活动是非常有意义的,一些心得和体会让人感觉兴奋,但却不仅仅是用兴奋就可以描述的,因为这是一种实实在在的收获。三下乡实践已经不仅仅是一个活动,更是一笔宝贵的人生财富。(通讯员 江乐雨)
http://www.dxsbao.com/xiaonei/622794.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