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潮汕人,聊起“华人华侨”相关话题,应该自然而然地便会想到“红头船”。流行歌曲《红头船》歌词中写到“起航,去到整个世界发光,起风,带着赤子之心远渡重洋”,红头船是粤东地区华侨华人远渡重洋拓殖海外的远洋商船,是古时联通海上必不可少的载具,而提到红头船,就不得不说起其始发地——樟林古港。此次 “华侨华人”相关地的参观,我选择的地点便是樟林古港。
樟林古港是历史上粤东第一大港,在清朝放开海禁后,樟林商人纷纷造船出海谋生,樟林港开始逐步发展,渐渐形成“八街六社”为中心的商业规模,后又扩增三条街道,共计数百间商铺,是当时中国同世界各地经济和文化交流的纽带。樟林古港作为重要的侨乡,在2019年被广东省人民政府正式列入第九批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从樟林古港最南边开始参观,首先来到的是樟林古港的“门面担当”——樟林古港广场。
一进入广场,映入眼帘的便是位于整个广场中心的庄严石碑。底部的碑基上有蓝色的海浪刻纹,仿佛承载着潮汕先人乘风破浪的意志。碑身正面是金色的“樟林古港”四个大字,背面是“樟林古港碑记”,记录着樟林古港从一个沿海村寨逐渐崛起为粤东第一大港后因汽轮的发展和“汕头港”的开埠而逐渐拉下帷幕的历史,写尽古港的风云与历史的沧桑。碑帽的形状很特别,做成了古时房屋屋顶的形状,且带着太阳、红色船只航海和海浪的刻纹,使全碑显得更加古香古色且仿佛在祝愿古港的航海事业蒸蒸日上。
在石碑的左方,有一奇形怪状的建筑,是“三竖一横”的结构。走近才发现,“三竖”是房子的三面承重墙,“一横”是房子的房梁,这是一间外墙体已不在的小房子。房子虽已失去其实际价值,但作为当地的古建筑,是那一个时代的象征,当地政府选择保留它,并将其进行修缮,将墙体改造成适合展物的状态,放置、张贴着当时海外华侨华人的书信、照片和一些当时买卖的契约等,使这间残破不堪的小屋子重新焕发光芒。“华侨在泰国街头摆卖货郎担”的照片、“林采祥家母亲收”的书信和“伍圆”票据等一系列带着满满历史气息的文物展示于这间小屋的墙上,与这间小屋的古旧气息相辅相成,让人不由得心生震撼。
石碑的右方,是整个广场的主角——一艘置于河上的红头船。这艘展示的红头船是根据1971年在樟林古港河床南溿洲村出土的红头船残骸按照1:0.6的比例建造,长约25米,最宽处约9米,是一艘三桅杆船只,中间最高的桅杆约16米。船头处被木材自然地分成五块小区域,中间区域是一个红色的印记,应该是古时祈福的印记,左边两个区域写着红色的“送相”,右边两个区域写着红色的“风顺”,船身三桅杆均挂着白色的风帆,船尾被漆成红色并挂着两个黑色的船锚。康熙年间,清朝政府放开了海禁。清朝政府为了方便管理、登记和收税,便让不同省份的船只在船头、船尾、桅杆等显眼的部位涂上不同颜色的油漆,例如:江苏用的是青色、浙江用的是白色,福建用的是绿色……而红色,则是广东被要求涂在船上的颜色。潮汕作为广东省有名的海上贸易地区,红头船多出现于潮汕,因此红头船也被当作广东潮汕地区的象征。
在广场一直向北走,进入名人街,在街道的两侧,放着曾经居住在古港的名人的雕像,有:陈金雄、蚁美厚等,但说起古港的名人,就不得不说起中国文学界的泰斗,“南秦北杨”的“南秦”秦牧。经过名人街,就到了秦牧故居,秦牧故居建于清朝末年民国初期,面积约308平方米,是潮汕建筑中“四点金”的建筑形式。
沿着秦牧故居前的小路继续往北走,就到了樟林“八街六社”与新兴街。
“八街六社”是当时古港最重要的商贸中心,“八街”是港埠中心的仙桥、长发、古新、广盛、顺兴、洽兴、永兴和商园八道大街,“六社”是东、西、南、北社、塘西和新陇6个村社。后打算扩建另外三街,但最后建成并保存至今的只有新兴街。
同为商贸场所的新兴街与“八街六社”有着相类似的建筑风格,几乎都是由双层楼层的货栈组成。这些货栈大部分都有后门,听说,这些后门在以前连接着古港的内港,大船将货物运送到外港,然后更换小船把货物运送进内港,即可直接搬进货栈里。
在参观了这些充满历史气息的文物和建筑后,我有一些自己的思考。据史料记载,清朝道光二年至咸丰八年的36年间,旅居泰国的华人就有150多万(这其中有超过60%是从樟林古港乘坐红头船出发的),仅是36年间旅居泰国的先桥就有这么多,可见当时先桥出海经商的规模之大、人数之多。华侨华人在现在看来总是风光无限的,我记得,我初中的时候,有一个同学和我说“要是我爷爷当时下海经商,我家现在可能就是富甲一方”,但在那时,去海外谋生真的是一种勇敢、伟大的壮举,很多华侨华人客死他乡,真正大富大贵的华侨华人不过凤毛麟角。在海外,华侨华人们要忍受各种“排华”对待,被当地人鄙视,被暴力对待等。不得不说,先人们乘着红头船漂洋过海,经商谋生真是一种大无畏的行为,那种群策群力,团结拼搏,无畏创新的精神,是一种令人震撼,催人奋进的精神。
http://www.dxsbao.com/xiaonei/624665.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