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校内新闻 >

生态农业

来源:江西农业大学人文与公共管理学院 作者:周宇星

生态农业简称ECO(Eco-agriculture),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经济学原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以及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建立起来的,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代化高效农业。它要求把发展粮食与多种经济作物生产,发展大田种植与林、牧、副、渔业,发展大农业与第二、三产业结合起来,利用传统农业精华和现代科技成果,通过人工设计生态工程、协调发展与环境之间、资源利用与保护之间的矛盾,形成生态上与经济上两个良性循环,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的统一。

生态农业不同于一般农业,它通过适量施用化肥和低毒高效农药等,突破传统农业的局限性,但又保持其精耕细作、施用有机肥、间作套种等优良传统。它既是有机农业与无机农业相结合的综合体,又是一个庞大的综合系统工程和高效的、复杂的人工生态系统以及先进的农业生产体系。以生态经济系统原理为指导建立起来的资源、环境、效率、效益兼顾的综合性农业生产体系。中国的生态农业包括农、林、牧、副、渔和某些乡镇企业在内的多成分、多层次、多部门相结合的复合农业系统。

20世纪70年代主要措施是实行粮、豆轮作,混种牧草,混合放牧,增施有机肥,采用生物防治,实行少免耕,减少化肥、农药、机械的投入等;

80年代创造了许多具有明显增产增收效益的生态农业模式,如稻田养鱼、养萍,林粮、林果、林药间作的主体农业模式,农、林、牧结合,粮、桑、渔结合,种、养、加结合等复合生态系统模式,鸡粪喂猪、猪粪喂鱼等有机废物多级综合利用的模式。生态农业的生产以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为重要前提,根据生物与环境相协调适应、物种优化组合、能量物质高效率运转、输入输出平衡等原理,运用系统工程方法,依靠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信息的输入组织生产。通过食物链网络化、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充分发挥资源潜力和物种多样性优势,建立良性物质循环体系,促进农业持续稳定地发展,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统一。因此,生态农业是一种知识密集型的现代农业体系,是农业发展的新型模式。

生态农业最早于1924年在欧洲兴起,20世纪30-40年代在瑞士、英国、日本等得到发展;60年代欧洲的许多农场转向生态耕作,70年代末东南亚地区开始研究生态农业;至20世纪90年代,世界各国均有了较大发展。建设生态农业,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已成为世界各国农业发展的共同选择。

日本生态农业的提出,始于20世纪70年代,其重点是减少农田盐碱化,农业面源污染(农药、化肥),提高农产品品质安全。菲律宾是东南亚地区开展生态农业建设起步较早、发展较快的国家之一,玛雅(Maya)农场是一个具有世界影响的典型,1980年,在玛雅农场召开了国际会议,与会者对该生态农场给予高度评价。生态农业的发展在这时期引起了各国的广泛关注,无论是在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都认为生态农业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90年代后,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得到全球的共同响应,可持续农业的地位也得以确立,生态农业作为可持续农业发展的一种实践模式和一支重要力量,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新时期,无论是在规模、速度还是在水平上都有了质的飞跃。如奥地利于1995年即实施了支持有机农业发展特别项目,国家提供专门资金鼓励和帮助农场主向有机农业转变。法国也于1997年制定并实施了“有机农业发展中期计划”。日本农林水产省已推出“环保型农业” 发展计划,2000年4月份推出了有机农业标准,于2001年4月正式执行。发展中国家也已开始绿色食品生产的研究和探索。一些国家为了加速发展生态农业,对进行生态农业系统转换的农场主提供资金资助。美国一些州政府就是这样做的:依阿华州规定,只有生态农场才有资格获得“环境质量激励项目”;明尼苏达州规定,有机农场用于资格认定的费用,州政府可补助2/3。这一时期,全球生态农业发生了质的变化,即由单一、分散、自发的民间活动转向政府自觉倡导的全球性生产运动。各国大都制定了专门的政策鼓励生态农业的发展。

生态农业的内涵:

中国生态农业的基本内涵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生态经济规律,应该根据土地形态制定适宜土地的设计、组装、调整和管理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系统工程体系。它要求把发展粮食与多种经济作物生产,发展大田种植与林、牧、副、渔业,发展大农业与第二、三产业结合起来,利用传统农业精华和现代科技成果,通过人工设计生态工程、协调发展与环境之间、资源利用与保护之间的矛盾,形成生态上与经济上两个良性循环,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的统一。

http://www.dxsbao.com/xiaonei/636637.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

相关内容

声系民族,语通未来——“民族之声”调研团云南线下调

在祖国的壮丽山河中,云南以其独特的民族文化和多元的民族分布,成为国家通用语言推广的重要阵地。普通话不仅是沟通的桥梁,更是民族团结与文化传承的重要纽带。怀着对云南少数民族地区…… sqm 山东大学东北亚学院查看全文 >>

山东大学(威海)“民族之声”调研团内蒙古实践纪实

在广袤的中华大地上,语言是沟通心灵的桥梁,是传递文化的火炬。普通话作为国家通用语言,对于促进各民族交流、推动教育公平和实现民族团结具有重要意义。为响应国家号召,推动少数民族…… sqm 山东大学东北亚学院查看全文 >>

声系民族情,语启新征程——“民族之声”调研团湖南实践

声系民族情,语启新征程——山东大学“民族之声”调研团湖南实践纪实在广袤的中华大地上,语言是沟通心灵的桥梁,是传递文化的火炬。普通话作为国家通用语言,对于促进各民族交流、推动…… sqm 山东大学东北亚学院查看全文 >>

推荐内容

湖南科技学院走进敬老院开展志愿服务活动

本网讯(记者丁紫涵)为弘扬中华民族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增强青年学生的社会责任感,4月13日下午,湖南科技学院马克思主义学…

新乡工程学院外国语学院举办2025年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宣讲会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扎实推进国家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引导青年学子以青春之力服务社会、扎根…

新乡工程学院外国语学院“以检查促规范,以分享促提升”我院商务英语教研

为深入推进提升教师教学能力,保证教学秩序良好运行。4月24日下午,外国语学院商务英语教研室在406办公室开展期中教学质量检查…

山东大学学生唐仲英爱心社成功举办“与校长有约”读书游园会

山东大学学生唐仲英爱心社成功举办“与校长有约”读书游园会2025年4月22日至23日,山东大学学生唐仲英爱心社于山东大学中心校区…

传媒技术学院开展“周末课堂”志愿服务活动(六)

为提高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丰富社区儿童的课余文化生活,传递青春正能量,4月19日,聊城大学传媒技术学院学生前往东昌府区柳…

最新发布

蚌埠医学院实践团“三下乡”走进红色金寨,传承革命精神
为缅怀革命先烈,传承革命精神,7月14日,蚌埠医学院临床医学“三下乡”社会实践团5名同学在队长的带领下,来到隶属于安徽省六安市,位于皖西边陲、大别山腹地,拥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和深厚的革命印记的金寨…
趣味地理课堂的感悟
今天,我有幸来到城镇社区,为孩子们带去了一场充满乐趣和教育意义的唱歌和趣味地理课。这一天充满了喜悦和感动,我和孩子们一起度过了一个难以忘怀的时刻。一大早,我来到了社区中心的活动室。孩子们早早地…
寻梦南湖建使命,青春聚力正当时
为了响应围绕暑期学生辅导,利用当代大学生自己的力量去社区,争做当代新青年。在安徽省蚌埠市南湖社区进行建设美丽中国三下乡活动。6月26日到7月1日,滁州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青年志愿者利用暑假时间开展“寻…
长乐西行 友谊万岁
经过艰难但又充实的二十天后,我们硒行团队长乐村分队终于迎来了这次考察尾声。这个特殊的经历让我们从最初的陌生人逐渐变得熟悉起来,成为了好朋友。无论是一起上课还是一起调研,亦或是踏遍长乐村的每一寸…
传承文化根脉,“匠心”浸润“童心”
中国青年网什邡8月22日电(通讯员万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为了大力宣传中华传统文化,培养青少年的动…
传承红色基因,践行青年使命
为进一步了解焦裕禄精神对于基层法院工作的影响,切身体会与了解基层法院的工作,2023年7月3日,山东理工大学“法治未来”青年社会实践团前往淄博市博山区人民法院崮山人民法庭进行调研学习。崮山法庭紧紧围绕…
武汉学子三下乡:甘于做小雷锋,勇于踏千山难
大学生网报仙桃7月25日电(通讯员胡琬仪)为进一步落实国家关于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有关政策要求,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湖北第二师范学院赴仙桃市“麦田守望者”志愿服务队于7月25日去往九…
学思践悟二十大,乡村振兴灌阳行
7月10日至7月15日,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学思践悟二十大乡村振兴灌阳行”实践团前往桂林市灌阳县开展“三下乡”实践活动,实践团访谈了村支书驻村人员与村民召开了座谈会,询问了当地目前的经济来源以及村民生…
成都师范学院“信蜂”行动:筑梦路上,你我同行
"信蜂"行动志愿服务队|实践感悟小蜜蜂一号学前教育2102赵郑稞,担任班级组织委员,“信蜂”文编组长,曾获得学校心理情景剧大赛优秀奖、易班求职大赛优秀奖、校级三等奖学金、优秀共青团员等荣誉称号。时光如梭…
南医学子走进乡村,助力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医疗先行。2023年七月,南京医科大学食尚营养协会实践团队开展了为期两周的“尚食营养,肌不可失”乡村调研活动,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为实现农村农业现代化而不懈奋斗”的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