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艺术基金重点项目——“江西画派”溯源研究与弘扬研讨会(一期)顺利召开
2023年12月9日上午,“江西画派”溯源研究与弘扬,“江西画派”(江西派)研究展(一期)研讨会在江西师范大学红色文化教育馆的会议厅正式召开。该项目为2023年江西文化艺术基金重点项目,受江西省文化和旅游厅委托,由江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承担此次项目的研究与展览工作。本项目以习近平总书记2023年6月2日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为宗旨,以“江西画派”为切入点,以此带动学术界对整个江西传统文化艺术的深入研究,并计划以展览的方式展示江西画派的历史传承脉络,展现江西绘画在国内及国际上的影响力,揭示江西艺术群体的历史价值与现代意义。
研讨会海报
本次研讨会邀请到省内外相关重要专家学者、画家20余人。出席的分别有:八大山人研究专家萧鸿鸣先生,本次项目的总策展人、中国美术学院视觉中国协同中心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雷子人,中国美术学院人文学院副院长、教授、《新美术》主编万木春,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主任、教授封治国,江西省美术馆副馆长雷晨,江西省文化和旅游厅艺术处二级主任科员刘礼铸,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苏金成,江苏省美术馆副馆长、傅抱石研究专家万新华,北京画院理论研究部主任吕晓,原江西画院院长、江西省美术馆馆长刘杨,江西日报文体部主任陈米欧,八大山人纪念馆馆长周晓健,八大山人纪念馆研究部主任陈薇,上饶美术馆馆长潘旭辉,江西省博物馆副研究员刘迪,南昌师范学院中国画与理论研究室主任、江西地方美术学研究学者陈露,江西画院画家夏溢,江西画院画家张林杰,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江西传统工艺研究院院长、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江西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寇焱,江西文化艺术基金管理中心办公室主任陈星,江西师范大学社科处副处长黄鹤,江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夏学兵,江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苏敉。以及江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诸多师生也共同参与了本次研讨会,会议由美术学院史论系教师周敏担任主持人。
研讨会现场
会议伊始,由本项目负责人、江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夏学兵首先致辞,他对与会专家学者的出席和省文化和旅游厅对学院团队的信任表示感谢。他指出江西艺术源远流长,项目首先要思考的问题是如何对江西画派进行更为深入的学术梳理。这不仅是江西画派的研究,也是对江西历代以来书画名家流派的整体梳理。如何将学术研究成果转化为与公众学术界交流的高水平的展览,同样也是此次项目要解决的核心问题。为此,项目团队从今年6月开始进行了项目的推进工作,做了大量的基础文献与图像整理工作后,将展览内容确定为以江西派罗牧、八大山人、东湖书画社等书画群体为线索,以点带面,全面呈现江西画脉的历史传承,让学术界及公众看到江西古代艺术文化的活力。当然,这些都还只是前期工作,粗浅疏漏之处,期待专家学者们的宝贵意见。
项目总负责人、江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 夏学兵
随后本项目的核心成员之一、江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廖媛雨对展陈大纲做整体汇报。首先对项目的指导思想、功能与受众定位、时空范围和项目团队进行详细的介绍,并指出项目的主要思路、展览的基本框架。总体分为五个部分分别是:一、“江西画派”溯源:流派纷呈。涉及江西籍书画家董源、徐熙、黄庭坚、杨无咎等先贤大家;二、“江西派”之肇始:罗牧。重点对江西画派的发起人罗牧进行历史挖掘;三、江西艺术之高峰:八大山人。八大是享誉国内外的宗师级大画家,也代表了江西画派的高峰,学界对他的研究也非常多,本部分侧重于对孕育八大山人艺术的“土壤”宁藩艺术进行系统考察;四、“江西派”之交游:区域互动。以东湖书画会等团体与周边省份之间的互动交流,勾勒出清初江西画家群体之间的互动;五、江西艺术之影响:百年传承。梳理其他江西籍画家及受江西画家影响的画家群体,包括日本南画群体,揭示江西画派的历史价值。
展陈大纲汇报完之后,与会的专家学者分别就展览的可行性、展览学术研究方向及会议稿件、文物借调和展陈三个议题展开了充分论证。以下就嘉宾发言做简要概述。
萧鸿鸣先生强调了江西画派溯源、江西宁藩文化艺术对江西画派的重要性,他认为江西画派可以溯源到公元663年,滕王李元婴在江西所创建的滕派蝶画在海内外流传甚广,并且从宋元、明清一直到清末的范金镛历代都有传承。对董源与江南画派这一部分,认为从董源到李元婴这之中的300年在文化、艺术领域都是一个非常伟大的时代,而且对钟陵在古时属于南京还是南昌持保留意见。另外,应该特别重视对江西宁藩文化艺术的挖掘,它的诞生八大山人艺术高峰的活水源泉,但如今人们对江西宁藩后裔的大量作品也普遍缺乏认识。他还强调八大山人是江西画派中最重要的人物,认为江西画派若没有八大山人就不能称为江西画派。关于江西画派的风格问题,他指出其风格特点是中正典雅,具有强烈的传承性;另外,目前对于罗牧的研究还远远不够,只是对罗牧的生平和关键时期有简单了解。最后,建议建立一个涉及江西画派的区域范围、时代范围和风格范围等方面的研究结构。万新华的发言提出一个重要的问题,即我们溯源和弘扬江西画派最核心到底是什么?他认为要提炼出江西画派的核心精神,正式这种精神性的传承才让江西画派得以存在,并且对于当代富有意义。在谈及江西画派的特征和精神内核时,他认为,无论董源、还是八大山人、罗牧,以及近现代的傅抱石,最重要的精神应该是他们的革新精神,这是值得我们今天继续弘扬的价值。同时,他指出研究南唐董源至清末民初时期的画家罗牧、傅抱石等人的艺术价值和对江西文化的贡献,要着眼于江西画派的延续性。关于陈列展览方面,要站在政府的立场上,思考弘扬江西文化的价值和意义。
八大山人研究专家 萧鸿鸣
苏金成的发言涉及到从具体画家、展览难点到地方文化建设等多个方面。他认为江西画派中,傅抱石和八大山人这两位是自己最关注的画家,应该也是此次展览的重点。展览难点在于如何选择作品、有些作品难以借到以及展览的目录如何确定这一系列问题,他建议应避免使用仿品,有些确实重要又借不到的展品可以考虑以多媒体的方式展现。他指出这个项目对于江西的美术教育、文化影响力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苏金成
吕晓围绕展览的学术基础、实际落地、数字媒体运用等多个方面提供了建议。她强调好的展览必须有扎实的研究基础,这种学术梳理,不仅为纠正人们对江西画派艺术家背景的误解提供了帮助,同时对于知识在社会层面的普及也非常重要。对展览的具体落实,她谈到数字媒体展是吸引年轻观众的重要途径,通过数字媒体,以一种更吸引年轻人的方式呈现、传播、分享传统文化,可以激发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情。对于展览的重心、亮点,她认为可以以在全国甚至是全球有辐射影响力的八大山人和傅抱石为中心,要提炼出江西画派的共性,发挥地方研究者的独特优势,来填补学界对于江西画派的知识空白。最后她指出地方展览不仅仅是宣传文化,同时也会对本地旅游经济等方面有积极的宣传意义。
北京画院理论研究部主任 吕晓
刘杨的发言围绕江西画派研究的历史、现状以及未来进行了阐述。对于江西画派的研究其实早就开始了,近十多年来有一些推进,不同人的研究高度、面向和深度各有不同。但总体来看在学术性深度、文献性研究等方面还有很大提升空间。这次在江西艺术基金的支持下,江西画派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当初省文旅厅找到我说想做这样一个项目,我就谈到,一定要有学术研究作为基础,所以我们希望依托高校力量,广邀专家学者参与研究,夯实学理性,发挥学界影响力。最后他表示,现在这个项目交给江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来负责落地符合初衷,也是最佳的选择,相信一定会给江西画派研究带来新的高度见和指导。他指出江西画派研究大有施展空间,举办相应的学术活动与展览。在下一步的工作中应整合更多的省内外资源,努力将江西画派打造成江西重要的文化符号。相信在各个承办单位的共同努力下,江西画派文化IP能够打造成功。
原江西画院院长、江西省美术馆馆长 刘杨
刘礼铸作为江西艺术基金艺术处领导首先对与会专家学者表示感谢,感谢对本项目提供的意见和指导。他指出江西画派研究大有施展空间,举办相应的学术活动与展览。在下一步的工作中应整合更多的省内外资源,努力将江西画派打造成江西重要的文化符号。相信在各个承办单位的共同努力下,江西画派文化IP能够打造成功。
江西省文化和旅游厅艺术处二级主任科员 刘礼铸
寇焱表示目前大纲信息较为丰富,对已有研究成果进行了较为详尽的前期梳理与整合,内容充实,为后续的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学术基础。对此,他提出了几点有待进一步思考的问题。任何传承有序的画派都有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江西画派”或“江西派”延绵几百年,是否有他们的共有的风格面貌,共同遵循的艺术主张华人精神追求?建议在展览中加以呈现和引导。“江西画派”与“江西派”之间的渊源和传承关系是学术界较为关注的问题,建议有相关单元或章节加入作品比较分析、理论研究等加以阐释。在展览落地方面如何打破传统展陈方式,他也指出可将部分重点作品用数字化技术进行分层处理,让作品动起来、活起来,增强作品的阅读性。刘迪谈到目前大纲较为清晰地呈现出江西画派人物关系网络,某种意义上构建起了江西画派的“形”,但其“神”,即作为一个艺术共同体的内在特质仍需挖掘,并应在展览中加以体现。在实际展览中,他指出对展品应按信息的重要程度进行区分,梳理出层次。本展览并非一个简单的“画展”,而是一个信息定位型的展览,有很强的叙事性,展品在相当程度上成为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注解。因此,在后续的文本深化中应加大展品的阐释力度和对观众艺术欣赏的引导。最后他还指出,应该尽量扩宽借展范围和渠道,以展览的学术性落实为重。
对于文物借展议题,作为八大山人纪念馆馆长的周晓健有很多实践经验,他首先对江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做的这些工作感到敬佩。同时提出建设性意见,认为展览的落实,还需要在现在的大纲基础上做简要概括和精确提炼。就如万新华老师谈到的,要提炼出江西画派的精神内涵,也就是革新精神。然后他强调八大山人在江西画派的重要性,以及对后世三百年乃至在地域上对其他国家的巨大影响力。就展品和展览场馆的问题,因为涉及到很多古代作品以及借展的问题,他表示目前江西能够满足这个展览落地条件的场馆只有省博物馆和八大山人纪念馆,并且慷慨允诺如果有需要,八大山人纪念馆愿意给予全力支持。八大山人研究专家萧鸿鸣接过周馆长的话,表示愿意将自己收藏的宁藩皇家藏品借出以支持项目推行。
八大山人纪念馆馆长 周晓健
陈米欧,作为江西艺术基金邀请的监督专家,他认为这个项目非常重要的是学术性的基础研究,他对江西师范大学关于本项目的前期准备工作给予高度肯定。同时也指出展览的最后呈现要充分考虑到受众人群,抓住核心,吸引群众。展品本身的分量是关键,在尽最大可能借到实物来展出。当然也可借由当代数字媒体的技术帮助,推出互动性的数字媒体艺术,吸引更多年轻人。对于展览落地问题,他提出场地要大,容纳率要高等建议。封治国谈到江西画派是由罗牧提出,但由于八大山人这样有影响力的画家存在,这一提法已经被严重削弱。在今天,依然能用江西画派这样一个概念术语将现在与整个江西有关的美术史相联系,既说明了这一概念不可替代的纽带性、凝聚力,也可知在江西画派的研究中还有许许多多未被发现的画家、书法家、作品,例如晚清的鉴赏家群体。这需要更多学者的参与,努力将江西画派挖得更深、推得更广。
江西日报文体部主任 陈米欧
最后,主持人周敏总结到本次研讨会各位专家学者的发言都非常宝贵,感谢大家对展陈大纲的认可,同时也感谢对不足之处提出了很多切实的建设性意见。在省文旅厅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本次会议的论证非常充分。
学术报告会现场
当天下午还有七位特邀专家进行专场学术报告会,就江西画派相关议题发表各自的最新研究。专家报告结束后,由本项目总策展人雷子人教授做大会总结发言,他对本次专家学者们的积极建言表示感谢,同时也谈到就目前的大纲呈现距离展览的真正落地还有很多的现实困难。从展陈方案的聚焦线索,到经费的分配、场馆、借展等诸多具体细节都是摆在我们面前有待接下来克服的问题。这次的论证会以及报告会给了我们很多鼓励,也给了我们很大的信心,再此感谢大家!
本次活动最终在专家们研讨论证和学术报告之后,完满落下帷幕。
项目总策展人、中国美术学院视觉中国协同中心副主任雷子人
参会学者合影
http://www.dxsbao.com/xiaonei/656496.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