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吕布摄影/肖全 |
埃菲尔铁塔的油漆匠 |
1965年的少先队员 |
1965年从北京街头一间古董店望出去 |
程铁良
8月31日,一则不幸的消息在微信朋友圈中传播:著名法国摄影师马克·吕布(Marc Riboud)于当地时间8月30日因病去世,享年93岁。中国的读者之所以熟悉马克·吕布,还是缘于他对中国的拍摄热情。马克·吕布自1957年第一次来中国之后的50多年间,先后二十多次来中国拍摄、举办展览。他的纪实摄影作品不但影响了读者的视觉阅读习惯,也影响了中国摄影师的拍摄观念。
其实,全世界的摄影师每天面对的问题都是一样的:我要拍什么?我要怎么拍?第一个问题是关于拍摄题材;第二个问题是关于拍摄技巧和表现方法。马克·吕布用了半个世纪的时间回答了这两个问题,有评论说,马克·吕布是20世纪最伟大的纪实摄影师之一。我想马克·吕布之所以获得巨大的成功,其根本原因缘于他善于将自己的思想观点、人物表情动作、环境背景等等视觉要素运用蒙太奇的手法框定在他照相机的瞬间中,马克·吕布是一位敏感的视觉结构者。
1923年出生的马克·吕布的摄影启蒙是在他14岁的时候,应该说,这个年龄接触摄影对于现在的人来说不算早,但也不算晚。那年他的父亲给了他一台柯达相机。这个年龄的男孩,对于相机的渴望是可想而知的,不过这种对摄影的学习和探究更多的是出于兴趣和好玩。二战期间,马克·吕布还参加了法国的地下抵抗运动。二战结束后,22岁的马克·吕布没有选择学习摄影技术,而是进入EcsleCentrale学院学习机械工程并于1948年毕业。然而,对于摄影的喜爱让他最终放弃了在工厂里做工程师的工作而成为一名自由摄影师。马克·吕布说:摄影对我来说不只是一个职业,更是一种近乎痴迷的爱好。
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生选择。
成就动机理论认为,当人具有成就需要的时候,成就动机就会激励个体对自己认为重要的或有价值的工作乐意去做,是其努力达到完善地步的内部推动力量。成就动机的强弱与个人的性格有关系,成就动机高的人对于可能成功也可能失败的工作喜欢冒险和挑战。马克·吕布具有这种冒险的心理与意识,有报道说,他在18岁的时候,就有离家出走的念头,他告诉自己应该去冒险。此外,马克·吕布的性格特点也是促使他选择摄影并获得成功的原因。
有报道说,马克·吕布是一个不太善于交际的人,他从生下来就很害羞,弟弟和哥哥们都很聪明,善于和人打交道,而马克·吕布却连和女孩子说话都不敢。“当内心世界无法被表达的时候,到陌生的地方旅行和安静的拍摄便成了马克·吕布可以应对人生的唯一方法。”马克·吕布在接受《外滩画报》记者采访时自己都说:“因为很腼腆,我一般都会早起,很晚睡,这样有更多时间花在准备工作上。相机确实像是我的一个通道,通过它来认识世界。”
马克·吕布凭着对摄影表达的一腔热血,再加上学习机械工程的老底,先是到美国的博物馆参观摄影作品,调研美国的摄影状况,后又定居巴黎,从师于玛格南图片社的创始人布列松和卡帕。1952年在摄影上刚刚起步的马克·吕布进入玛格南图片社。在图片社工作期间马克·吕布拍摄了为埃菲尔铁塔上漆的工人,并因此平生第一次在《生活》杂志发表作品。这张《埃菲尔铁塔的油漆匠》一炮走红,为玛格南图片社赢来不菲收入的同时,马克·吕布也正式加入了这个图片社。
玛格南图片社是成就马克·吕布的工作环境,布列松和卡帕是激发马克·吕布视觉刺点的启迪者,而二战后出版物对照片的需求和图片代理机构的重要性,使得纪实摄影师的天地更加广阔。成立于1936年的《生活》周刊致力于报道全球范围内发生的重要事件。在玛格丽特·伯克-怀特报道了大量的前苏联的照片后,很多摄影师开始关注和拍摄更遥远的地区所发生的事。“恩斯特·哈斯、卡蒂埃·布列松、马克·吕布,这些摄影师都将镜头对准了远东地区。”(《世界摄影史》内奥米·罗森布拉姆著)
马克·吕布从1957年获得签证进入中国拍摄的时候,被认为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位外国摄影师。马克·吕布之所以能够获得签证,也有中国政府希望让西方世界了解新中国的因素。从那以后,马克·吕布便与中国结缘,一拍就是半个多世纪。
纵观马克·吕布关于中国的摄影作品,我们不得不说马克·吕布是典型的敏感视觉结构者。他用一种剥离伪装、平和自然、再现真实的纪实手法,将50多年不断变化的中国生活展现得平易近人、真实有趣,尽情表达他的思想和观点。在这些照片中,既有领袖人物,也有平民百姓;既有儿童,也有情侣;既有汉族,也有少数民族……如此丰富的内容,在马克·吕布看来拍什么已经不成问题了。问题是,面对与法国的意识形态完全不同的中国,怎样去拍?
蒋载荣在他的《摄影的视觉心理》一书中,总结了摄影师营造画面的17条策略。对于马克·吕布来说,这些策略非常好地验证了他对摄影画面要素结构的敏感天赋。有意思的是,17条策略的第一条便是马克·吕布的老师布列松提出的“决定性瞬间”。其他策略包括罗兰·巴特的“知面与刺点”、“特殊的角度与观点”、“信息的隐藏”、“社会意识的体现”、“形式的平衡与对称”、“趣味和人情味的呈现”、“形式上的对比”、“联想”、“视觉的律动”、“简洁而优雅的造型与色彩”等等。
马克·吕布自己曾说:“因为我是为摄影而生的,我喜欢干这行,除了摄影我其他也不会干。”正是马克·吕布的这份执著,对画面表现有着天生敏感特质的他最终选择了纪实摄影作为他的人生目标并获得成功。
马克·吕布说:“中国已经有很多很好的摄影师了,我知道中国未来肯定有很好的摄影方面的收获。其实眼光是最重要的。”
对于一个纪实摄影师来说,数字时代摄影技术的门槛已经降低了很多,而拥有什么样的眼光则显得非常重要。回眸过去的半个多世纪,我们有多少纪实摄影师是带着客观、真实、公正、人本的眼光去拍摄和记录我们生活的时代,又有多少纪实摄影师的作品体现出对人类社会生活的思考呢?
愿逝者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照片。马克·吕布,永安!
(图片除署名外来自玛格南图片社)
http://www.dxsbao.com/art/12248.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