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候,正是无所念之人,方能成就无人敢想之事。”这是电影《模仿游戏》中对艾伦·图灵最好的写照。这个在战火纷飞中伫立的英雄,在科技领域驰骋的天才,在辉煌时刻陨落的伟人,为时代竖起了新的里程碑。
战火中的天才
艾伦·图灵生在一个动荡不安的年代。长期在印度工作的父亲和母亲无暇顾及幼年的艾伦·图灵,将他寄宿在英国的一对退休夫妇的家中。即便缺少父母的关怀,但在哥哥约翰的陪伴下,艾伦·图灵也体会到了家的温馨。
艾伦·图灵在童年时期便展现出了他在学习方面天赋异禀,自然与书籍的相伴使他更早有了独立的思想。在他的脑海中,始终演绎着另一个维度的世界。艾伦·图灵承认,幼时的自己“似乎总想从最普通的东西中弄出些名堂。”比如三岁的艾伦·图灵期待着埋下的木头胳膊能长成一个新的木头人;八岁的他尝试着写一部科学著作,尽管内容短得突破了科学记录;艾伦·图灵与伙伴踢足球时更愿意站在外巡来计算球飞出边界的角度。艾伦·图灵被老师们评论为:“头脑思维可以像袋鼠一样进行跳跃。”这似乎都预示着艾伦·图灵养成了孤身却不孤独的奇特性格,他学会了与自己相处,也乐于进行独立的研究,因为沉默的他脑中有另一个精彩的世界。
1939年9月4号,在二战的战火燃起的第二天,艾伦·图灵回到英国,加入了位于布莱切利庄园的编码密码学校,也由此开始长时间对德军密码的解析。对战争来说,密码破解一直以来都是不可缺少的环节。
相较于波兰人依赖于利用德国人发报时操作的漏洞,趁机进行伞兵奇袭一般突击式的密码破解,艾伦·图灵更加倾向于正面强攻式的暴力解密,他坚信:“机器创造出来的密码怪兽只有机器才能战胜。”同时,艾伦·图灵认为一切的密码和数据都可以信息化,即可以用0、1的二进制算法来解释复杂的行为动作、是非判断等一系列系统运作,而这成为了近代实用性计算机的基础原理之一。
在这个深居敌后,人迹罕至的秘密基地,艾伦·图灵运用他高超的数学知识与理念,在算法上取胜于德国的密码机算法,使其设计的“炸弹机”,能够准确、迅速地破解德国的密报,让英国军方了解德国的布防与机密信息。同时,这也将英国战时情报中心每月破译的情报数量从39000条提升到84000条,让盟军在处于劣势的情况下迅速地反击,最终提前两年赢得了二战的胜利。
这位战争年代的英雄,在没有硝烟的战场上通过算法与解密机器,用双手和头脑拯救了一千四百多万人的生命。但是,因为种种原因,直到二战结束后的三十年,都鲜有人知道他为二战所做的贡献。即使他获得了大不列颠帝国勋章,也只有少数几个人知道。
计算科学之父
战争结束之后是重建繁华的时代,战后的和平给了艾伦·图灵短时间良好的科研环境。1936年,艾伦·图灵在论文《论数字计算在决断难题中的应用》中给“可计算性”下了一个严格的数学定义,并将图灵机作为思想模型,以此来制造出一种十分简单但运算能力极强的计算装置,用来计算所有能想象得到的可计算函数。这种模型与“利用某种机器实现逻辑代码的执行,以模拟人类的各种计算和逻辑思维过程”的观点相结合,成为了后人设计实用计算机的思路来源,是当今各种计算机设备的理论基石。图灵机的理念被一代代人重新拆分、解析、重铸、改善后,成为了现代的计算机。
而在艾伦·图灵1950年发表的《计算机器与智能》与《机器能思考吗?》的两篇论文中,艾伦·图灵首次提出了“机器思维的概念”,在反对机器死板单向性的同时提出了一种假想:如果人在不接触对方的、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之内,仅通过键盘等装置进行交流与问答,而无法根据这些问题判断对方是人还是计算机的话,那么就能判断这台计算机是有“思维”的。但是直至今日,也鲜有计算机能够通过这一测试。而这个测试思路,也就此奠定了他“人工智能之父”的地位。
与这个称号相对的,是1966年设立的以艾伦·图灵的名字来命名的“图灵奖”,这个奖项也有着计算机界的诺贝尔奖之名。而艾伦·图灵作为跨领域发展的鬼才、计算机科学的开山祖师值得被所有人记住,因为他开创了一个新的时代,而现在的每个人都是在一台“图灵机”上工作。
与人工智能界的“图灵测试”相对,还有一种测试被称之为“反图灵测试”。这个生僻的专业名词其实就是在网络上常见的验证码。而设计验证码的目的,就是用来在网络世界区分人和机器程序,防止有人利用机器进行盗号、诈骗、网络营销等活动。
“图灵测试”像是一个标杆,测评着机器对人类知识体系与交互的理解程度,推动着人工智能的不断发展,给了研究人员一个努力的方向,并以此为目标不断延伸,从而实现高效的控制系统。
于是,在人类的历史上,有三个苹果改变了人类对事物的认知。砸中牛顿的苹果,让人类明白了万有引力的存在;浸泡了氰化物的苹果被艾伦·图灵一口咬下,一个战争年代的英雄就此陨落;捡到这颗被咬了一口的毒苹果的乔布斯设计的苹果手机改变了人类对智能手机的定义。尽管苹果手机原本并不是以被咬下一口的苹果为标志,重新设计新标识的原因据说也是“为了避免苹果看上去像西红柿”等猎奇的理由。但作为一个美丽的传说与构想,这也无伤大雅。但不可否认的是,在艾伦·图灵死去60年后,他的某些研究方向仍然是人类最先锋最前沿的研究领域。
性向是“原罪”
艾伦·图灵生在一个对同性恋极不包容的社会环境中。在1533年的英国,法律就规定了“鸡奸罪”(同性恋)会被处以死刑,到了1828年“鸡奸罪”才被放宽至需要入狱的重罪。二战后,正是一段极为肃杀的时期,但艾伦·图灵本人却从不掩饰自己的性向与感情,并对自己的性向充满自信:他认为这是一种自然的生命现象,性向本身并没有善恶可言。他的坦荡使他可以在聊天时直问友人:“Areyougay?”
在爱情的追逐战中,艾伦·图灵一生中邂逅了两段恋情,一段在青年时促他成长,一段在成年时却引他入深渊。
1927年,十四岁的艾伦·图灵邂逅了克里斯多夫·默卡——他青涩而懵懂的初恋。与克里斯相交相识的日子让图灵感到轻松愉悦。而谦逊有礼、优秀而富有魅力的克里斯也在艾伦·图灵的心中种下了无法磨灭的、近乎崇拜的真挚感情的种子,美好到让艾伦·图灵小心翼翼地呵护着它生根发芽,贪婪地享受着这段不用面对世俗条框、异样眼光的愉悦时光。即便克里斯因喝了患病奶牛的牛奶而患上了结核病,致使他早夭,但艾伦·图灵对默卡绵长的思念几乎支撑了他整个研究生活。
1951年的冬季,艾伦·图灵邂逅了他的第二段恋情。也正是这段恋情,将他带入了万劫不复之地。已经是大学教授的艾伦·图灵在曼彻斯顿街上偶然遇见了一个正处于盗窃罪缓刑期的年轻人阿诺德·穆雷——一个十九岁的无业男孩。在愉悦的相处后,他们相爱了。恋人关系的艾伦·图灵和阿诺德同进同出,但却在艾伦·图灵发现家中两次失窃后,怀疑上了这个有盗窃罪的前科男孩。短暂的犹豫后,艾伦·图灵报警了。但也正因如此,警察在逮捕了阿诺德和他的同伙的同时也发现了艾伦·图灵的同性恋性向,对他进行了关押,等候审判。
不久,艾伦·图灵便承认了自己是个同性恋,不同于充斥着学术气息的象牙塔里对性向的包容,也没有了同学、教授们的谅解。在残酷肃杀的社会环境中,落笔写下五页优美的“罪状书”后,艾伦·图灵被控以“明显的猥亵和性颠倒行为”罪。为了继续研究,艾伦·图灵拒绝入狱服刑而选择了化学阉割。一年雌性激素注射使得艾伦·图灵的身体出现了明显变异,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不再是战争英雄,而是一个不为世俗所容忍的“异教徒”。两年后,艾伦·图灵带着挣扎与遗憾咬下了带有氰化物的苹果,孤零零地口吐白沫倒在了床上。在艾伦·图灵去世后不久,一位与艾伦·图灵一同研发新一代电子计算机的学者便在曼彻斯特卫报上为他刊登了一篇庄重的讣告,内容简短并未涉及过多的41岁以后的生活,但其中的悲痛与遗憾呼之欲出。
在很长一段时间中,任何对于历史的记录都未将艾伦·图灵真实传奇的一生、自然天性以及其智慧展示在世人面前,在数十年间,人们几乎都不知道曾有这么一位“英雄”的存在。直至艾伦·图灵离开的第58年,英国首相布朗向全国人民正式颁布对艾伦·图灵的道歉。但直到2013年,英国女王才正式宣告了对他“严重猥亵”罪的赦免。此时,这位英雄才彻底出现在了世人的眼前。
艾伦·图灵的故事有着超越时代的精彩。他一生活得坦荡,活出了自我,开创了另一个新的纪元却以悲剧收场。于是人们在纪念图灵时,想起的不仅是他在学术上的高深造诣,还有时代带给了图灵的一个饱受侮辱的结局——让他在战争中流尽鲜血,却在和平中寸步难行。
http://www.dxsbao.com/art/145636.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