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江南,梁燕呢喃。
梦中的江南水乡久远神秘,现实也不负所望。粉墙黛瓦,厅堂陪弄,临河蠡窗,入水台阶。这便是乌镇了。
随导游步入宏源泰染坊。暖风逶迤卷起新鲜的蓼蓝气味,如洋如涌,扑面将我包围。据当地人介绍,这传统蓝印花布工艺制作的关键便是“酿染料”,酿出的染料醇得如酒一般,贮在水缸中,漪摇点点。
坊院里,蓝天流云的布架上,初成的蓝印花布如婉如绣,摇曳如蓝色的瀑布,猛抬头,只见一位身着深蓝布褂的老人平端一碗清水立于染缸沿。他用手指轻蘸一点深蓝,随即将染指的一点蓝触及清水面。令人惊喜的是,那蓝草料如油脂般浮于清水面。长风略过他的眉角,我看见的竟是一双深沉却矍亮明朗的眼。
我走上前去,问候那位老人。老人脱下左手胶手套,他操着不太熟练的普通话:“蓝草料,千年料。你看,酿蓝染料就如酿酒一般,要等它变醇厚才能染布。我每天来看看它“熟”了没有,今天啊,算是熟了,不必再加石灰了。”老人的眼里折射出自信的光,我竟有些讶然。随着谈话的深入,老人说,缸要养,料要试。缸养三年,料试三年,这样,养出的布才正宗。
当我问及为何坚守这份传统,不用化工染料时,老人的眼坚定自信:“我说了我的料正宗,祖宗的口碑守得住。做最正宗的料,就是我这几十年来一直没变过的追求。”说完,他一阵爽朗笑声,拿着胶手套的手也乱颤。我分明瞥见老人胶手套,蓝的深沉,似海一般。好一个不忘初心的大爷,令人敬佩。
这时,暖风又卷起蓼蓝的味道。
我凝视缸中的小片海,眼前延伸成南方的蓝田,想象着其中的工人怎样刈割挑选,锤炼提取。《小雅·采绿》中有言:“蓼蓝终朝采蓝,不盈一襜。”此虽艰辛,染料却千古如斯。这缸中沉淀着老人无价的坚守和承担。为了坚守那份传统,承担那份正宗,本着真和美的信念,与草木耳鬓厮磨,虽艰难如斯,却染出了如旧的江南蓝白,明洁素淡,酿造了“蓝蕴嘉色,青出其中”的珍品。
老人继续试着其他的蓝染料,小曲哼的咿咿呀呀,伴着桥洞传来的阵阵橹声,我内心竟有些感动。老人微微一笑,送我一帕蓝印花布,手感温润如玉。我便在吴侬软语的乌篷船上登岸,告别那高高飘扬的蓝海。
现在,看着静静躺在抽屉里的《诗经》,我翻开夹着朴秀的蓝白碎花布的《尔雅·翼》篇,“七月刈之,为大蓝……”,似乎又卷起了新鲜的蓼蓝气味。
苏轼有言:“守其初心,方其不变。”而在这个时代,初心常常被我们遗忘。每当我在坚守初心的路上动摇时,我便想起乌镇的的那个老人。
http://www.dxsbao.com/art/149955.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