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芝加哥》是一部改编自同名音乐剧的音乐歌舞片,但在深层意义上它更是一部现实讽刺批判片,它将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芝加哥人们追求名利的虚荣心理和唯利是图、不择手段的丑态,媒体报界沉迷于煽情、血腥、暴力的作风以及司法制度的腐败展现得淋漓尽致,曾获得了2003年第75届奥斯卡金像奖之最佳影片奖。
电影的故事发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一战中欧洲作为主战场损失惨重,而美国在一战中大发“战争财”,战后的美国经济出现了短暂繁荣的景象。繁荣的经济让社会充满享乐主义情绪,充斥着道德沦丧、投机取巧等不良风气,人们过着纸醉金迷的娱乐生活,为追求金钱、名利不择手段。电影中的罗克西、凯莉、莫顿妈妈、比利等人把人物的自私与贪婪表现得淋漓尽致。罗克西为了她的明星梦不惜牺牲自己来求得被引荐的机会,女舍监莫顿妈妈为了金钱帮助监狱的犯人达到各自的愿望,比利更是为了金钱谋划了一场法庭审判表演。从“你是一个假明星,你是昙花一现,几周之后就会没人在乎你了,那就是芝加哥”几句台词,可以感受到芝加哥社会的浮燥心理。
资本主义社会伦理观念淡薄,物欲横流,世风日下,新闻界的媚俗之风盛行。媒体记者尤其关注暴力、犯罪方面的事件,在芝加哥每发生一起新的吸引大众眼球的犯罪事件,新闻媒体就会一拥而上,争相采访报道。20世纪20年代,报纸、收音机是人们得知消息的主要渠道来源,电影中在罗克西和比利的新闻发布会结束后,报纸的标题是煽动性的大标题、黑色的特大字号,吸引读者的眼球,充满刺激,对不甚重要的新闻加以渲染、夸张,整个报纸版面给人以耸人听闻的虚假感。新闻报道和媒体编辑趋向“黄色新闻”,以极度夸张及捏造情节的手法来渲染新闻事件,来达到耸人听闻进而扩大报纸销量的目的。为了新闻事件的时效性和报纸发行速度,媒体报界根本不注重新闻的真实性,在罗克西最后的审判结果还没有出来时,卖报的人就已经提前印刷好了两份“有罪、无罪”的大标题的报纸,待审判结果一出,就开始大声叫卖。新闻界的媚俗对社会产生许多消极的影响,大大降低了新闻事业的水准,背离并践踏了近代新闻事业建立并一贯奉行的最高传统总则——真实性原则;煽情报道、犯罪新闻、耸人听闻的宣传毒害了人们的心灵。
影片中的歌词“。说谋杀不是一门艺术呢”、“庭审这个世界都是表演行业”讽刺了上个世纪二十年代的芝加哥司法制度的腐败,法庭审判的不公,在表演“监狱探戈”的六个美丽杀人犯中,只有不会说英语并且没有钱雇辩护律师的匈牙利女人凯特琳,成为了伊利诺伊州被处决死刑的第一个女人。比利是整个伊斯诺伊州最好的刑事律师,比利熟知大众的口味,在比利的包装塑造下,罗克西变成了家世没落、父母双亡的、为爱情私奔的可怜修女,博得了媒体和大众的同情,最终经过审判无罪释放。罪犯、媒体、法官、陪审团都是他操纵的木偶,出庭审判对他而言就犹如有三排座椅的马戏团,通过媒体利用其报道或评论,公开对这些问题作出判断和结论,以其明显的倾向性引导受众,形成足以影响法院独立审判的舆论氛围,从而使审判在不同程度上失去公正性和权威性。结果是误导受众,损害了法律的尊严,同时也曲解新闻媒体的监督功能,导致新闻媒体错位。
托马斯、杰斐逊说:“新闻是启迪人们思想的最好的工具,它提高人们的素质,使之成为有理智、有道德的社会之人”,新闻报界受政治、经济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芝加哥》中的新闻报界崇尚媚俗之风,甚至媒体角色错位。但新闻应该发挥它应有的价值,满足社会与公众对新闻的需要。
http://www.dxsbao.com/art/156494.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