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关注这本书是高中的时候,英语课上老师给我们推荐了这本书还有这个电影。然后就有一次偶然看见翻到就看了。第一次看觉得没什么感觉,觉得就是讲的是爱情片,然后拍的不错,国内一些电影真的没法比。后来看了书后,慢慢有些理解它的内容后,再一次看电影,又有了新的理解和感悟。这一次是我第三次看,也是在上了影视艺术评析课后,学习了一些专业知识后来看这个电影,也从比较专业的角度去看,有比较新鲜的感觉。
《傲慢与偏见》是英国女小说家简·奥斯汀的创作的长篇小说。小说描写了小乡绅班纳特五个待字闺中的千金,主角是二女儿伊丽莎白。她在舞会上认识了达西,但是耳闻他为人傲慢,一直对他心生排斥。随着故事的不断发展,伊丽莎白对达西的误解越来越深,而达西虽然内心也喜欢着伊丽莎白,但他放不下落于骨子里的傲慢,放不下自己的身份和尊严。但是,当爱情来临的时候,什么也不能成为它的绊脚石。最终,达西放下了傲慢,伊丽莎白抛开了偏见。小说的爱情故事从这里结束,他们之间的爱情从这里开始。小说被改编成了不同版本的电影,但我最喜欢的还是2005年那版的,我觉得首先演员的颜值就不用说了,其次就是时间更近,更偏向年轻观众的口味吧,对年轻人来说,更有吸引力。
在05年那版,影片开始就很吸引人。刚开始时,片名《傲慢与偏见》就浮现在清晨的村庄。在画面开始前,就有鸟儿空灵悦耳的叫声传入耳朵。然后,伴着晨光,女主人公伊丽莎白捧着一本书在舒缓的音乐声中缓缓出现。这一幕给人就很宁静,很舒服的感觉。在电影开头的几个画面,伊丽莎白看书及她回家途中的一些表现,都暗示了女主人公的性格,她爱看书,同时她又是十分活泼的性格。然后,导演通过一个长镜头完整扫过房屋外的景象,交代了女主的家庭背景:她家有照顾起居生活的仆人,她的父亲班纳特先生是一个庄园主,还有她的姐姐简,两个活泼的妹妹莉迪亚和吉蒂,和远处弹钢琴的玛丽。镜头还特意扫过她们家到处放的衣服,这一方面体现家庭环境的轻松,也体现了她们所在的阶级地位较低。屋内,房屋内,母亲在和父亲班纳特先生正在交谈,说从北部要来的宾利先生,一年收入有五千磅收入,希望班纳特先生去拜访这位宾利先生,介绍女儿给他。
随后,镜头切换到了舞会。电影中,舞会可是一个重要的场景,男女主就是在舞会中相见相知产生感情的。也是在舞会中,女主对男主产生偏见,来为之后的故事情节做铺垫,为后来故事的矛盾埋下伏笔。电影中,一共有两次舞会,而两次舞会有这很大不同。第一次就是普普通通的公众舞会,一般就是下层阶级的人参与的舞会,从宾利的妹妹的表情可以看出,上层贵族是完全看不上这类舞会的。第二场则是私人舞会,通常是上层贵族参加的舞会。在电影中,导演用了很多细节来为我们展示两次舞会的不同。首先就是舞会的环境,前者十分嘈杂,灯光也比较暗,人很多,显得十分拥挤。后者的环境就比较明亮,高雅。其次就是两次女主穿的服装的不同,第一次的时候就是穿的十分随意、朴素。第二次就明显不同了,一看就是精心准备过的。第三就是一个很小的细节——蜡烛的长度(英国摄政时期蜡烛是按照长度来卖,越长的蜡烛越能显示主人的富有)。导演把细节表现的很好。
在舞会上,伊丽莎白的母亲急忙拉着自家女儿们和宾利先生三人打招呼,极尽谄媚和庸俗,目的是为了让女儿们嫁到有钱人家。当然,简的美貌也吸引了宾利先生的关注。舞会后,简收到了宾利先生妹妹的邀请去尼日斐花园共进晚餐,这也让简和母亲十分高兴,甚至她的母亲为了让简多久几天,在马上要下雨的时候骑马去。之后,简也因淋雨而感冒,而伊丽莎白不放心姐姐独自去看简。伊丽莎白的独自去看简的这个镜头我觉得也是很好的。这个镜头,导演采用了远景,旷野中,她长途跋涉的身影显得单薄而坚定。这样也从侧面表现了伊丽莎白的独立,坚定的性格。然后,伊丽莎白在庄园内一直照顾简,等到她们离开时,宾利扶住简的手送她上马车,轮到伊丽莎白时,达西主动扶住了她的手。伊丽莎白的眼神满是惊讶,转身后,达西的手也局促地松了松。这个细节也暗示了达西对伊丽莎白的感情。
在之后的剧情中,堂哥柯林斯来访,想从她们姐妹中选择一位做妻子。柯林斯选择了伊丽莎白,并对她求了婚。伊丽莎白以两人今后不会幸福为由,果断拒绝了柯林斯并跑出家门来到河边。这个情节表现了伊丽莎白对自己的婚姻,幸福勇敢追求的心,也丰富了她的性格。此时,出现另一个重要人物——青年陆军中尉韦翰。这个人物的出现既加深了伊丽莎白对达西的误会。但是在后面,也是因为这个人物使伊丽莎白对达西感情有了很大的变化,对他误解的愧疚,以及重新认识了达西先生,也加深了她对达西先生的感情。因为韦翰,伊丽莎白与达西的第二次“交锋”到来。在第二次舞会上,伊丽莎白因为韦翰的事对达西误会很深,这时达西邀请她跳支舞,跳舞过程中,两人因为韦翰而发生争执,往复的舞步像极了两人错综复杂交织在一起的感情。此后又是一个长镜头,将舞会中各人物的喜怒哀乐、行为举止串联起来,让每个角色都显得鲜明而生动。
影片的高潮部分在伊丽莎白鼓励简去伦敦找宾利先生,寻找幸福。此时,嫁给柯林斯的夏洛特邀请伊丽莎白去他们婚后的家里做客。在那里,伊丽莎白又遇见达西先生,同时也受到达西的姨母凯瑟琳女士的种种刁难和嘲笑,嘲笑她没有机会学画画,嘲笑她们没有请女家庭教师,明知伊丽莎白琴艺不精还硬是要她演奏一曲。这里也表现了阶级的差别。
同时,在偶然间得知是达西拆散了宾利和她姐姐,因为达西觉得他们的家庭门不当户不对。伊丽莎白望向达西的眼神充满难以置信和深深的厌恶,她对达西的误会更深了。 这时,电影里响起了急促铿锵的背景音乐,天上下起了瓢泼大雨,伊丽莎白在雨中奔跑,想要尽快逃离这一切。她筋疲力尽,停在屋檐下避雨,却惊讶地看到达西从她身边出现。原来,达西一直追随着她的脚步。更令人惊讶的是,达西一路追过来,是为了向她吐露真心。他向伊丽莎白诉说自己这几个月以来的思念之情,说自己克服重重阻碍也想要和她在一起。然而伊丽莎白对达西的印象却只有傲慢,她一是认为达西的心理煎熬是对自己出身卑微的偏见,二是憎恨他拆散了姐姐简和宾利,三是无法原谅他对陆军韦翰的所作所为。所以,伊丽莎白断然拒绝了达西。他们之间发生了激烈的争执,从天而降的瓢泼大雨声和电闪雷鸣声,更是将此刻的矛盾、对峙、误会、悲凉的心境渲染到最大。电影用了特写镜头,将主人公内心的情感,表现的淋漓精致。
除此之外,印象最深的另一个镜头是结尾的时候,伊丽莎白走在清晨的迷雾中,单薄的背影显得十分落寞。她兜兜转转停下脚步,突然望见远方走来熟悉的身影。原来正是达西先生,他踏过阶级身份, 踏过心中不安,踏过千山万水,踏过重重阻碍,迈着坚定的步伐来到了她的身边。然后,达西重新表达他对伊丽莎白的感情。最后,在清晨的阳光下,两人终于在一起了。
整部影片各个人物形象鲜明,伊丽莎白善良勇敢,敢于追求自由吧爱情,不惧阶级的差别。她的姐姐简,是一个温柔,大方的人。伊丽莎白的母亲,是一个趋炎附势的人,为了守住家中的财产,想尽办法将女儿嫁有钱人。而伊丽莎白的其他两个姐妹,却是自私自利,很像她们的母亲。宾
越阶级的爱情故事,也同时是一个成长的故事。达西和伊丽莎白,两个完全不同阶级的人,为了爱情,敢于挣脱固有的束缚,去大胆追求爱情。同时也是一个成长故事,人在学习爱,也在爱的过程中克服自我中心而成长。达西的傲慢,在表白被拒后,学会换着方式来爱人。而伊丽莎白也在学会不用偏见去看待人。
http://www.dxsbao.com/art/156601.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