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植作为一代枭雄之子,他的人生遭遇完全融化在他的诗歌散文中。曹植自小聪慧,每每面对曹操提问,经常脱口成章,才思敏捷。又加之自己不讲究仪容,不追求华丽富贵,深得曹操的喜爱,更加奠定了了他少年无忧无虑的贵公子的生活。所以他前期的诗歌多是浪漫乐观的风格,向往游侠这一形象。但是当自己因为不受规矩的束缚,屡屡犯错失宠于曹操时,他风光无限的生活也开始逐渐远离他。兄长的不信任,小人的残害,朋友的离去,这些相继发生的事给了他莫大的打击,于是曹植不再有以前的热血和理想,他看清了权力和人情想要离开,却又不能放下,沉迷其中无法自拔,只能在现实与虚无中徘徊,抒发自己失意的感情。
在政治上的孤立监视已经让曹植十分不满,朋友接二连三的受到牵连更是让曹植愧疚自责到极点。这样无助悲愤的情绪终于在任城王曹彰的死被全面的激发出来。在诗的序言中我就已读到了深深地哀怨和憎恨。回京朝拜,自己的兄弟就这样莫名地死去,在与白马王曹彪返回自己的封地时,国监居然不让他们通行,让本就悲伤到极点的曹植愤怒不已。从细节来看,曹植与魏文帝虽为亲兄弟可是他们的感情在权力的争夺下出现了裂痕,虽然曹植多把这个问题归结为小人的挑拨离间,但自己内心深处还是对曹丕抱有一定的怨恨。序中“后有司以二王归藩,道路宜异宿止,意毒恨之。盖以大别在数日,是以自剖,与王辞焉,愤而成篇。”看似是对使者的不满,实则是责怪魏文帝的无情。但是自己的心事又无处诉说,只能通过诗歌来表明态度。
王权的争夺,曹丕登基,这些都给曹植带来了不小的打击,被迫接受爵位就不得不离开他原本生活的故都。从一个繁华温暖的地方迁徙到另一处陌生荒凉的地方,这在曹植心中一直郁郁不平,他其实是一个喜欢热闹的人。诗中他在返回封地的途中,还不断回望洛阳:“顾瞻恋城阙,引领情内伤。”路途泥泞艰险,还是要义无反顾地走下去。
可是本来就已经处于弱势的曹植却连跟兄弟一起同路返回封地的权利都没有。刚刚失去了一个手足,活着的人却又要分离。可见当时的封建王族,虽然同为兄弟,但是亲情早就因为“皇位”的斗争而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不断的猜疑防范。从:“苍蝇间白黑,谗巧令亲疏。欲还绝无蹊,揽辔止踟蹰。”中可以看出曹植对挑拨者的厌恶,想要回到以前的生活,这本是痴人说梦。对现实生活感到迷茫,政治的边缘化,手足相残逐渐使曹植对生活心灰意冷,停留在原地徘徊不前。
回程途中经过萧条的平原,看到荒凉的秋景,曹植心中的孤独感油然而生。他以“孤兽”自喻寻找同伴却无所得,周围的人都避之不及,“衔草不遑食”没有空去理会,可是曹植此刻的处境就像是残破的秋日之景,心中无限的凄凉。“感物伤我怀,抚心长太息。”
至于曹彰立志于为将报国,本无权位之争,可是却无故死去,至今都还有争议。本来寂寞的心境却又因为曹彰的离去更显悲凉,“奈何念同生,一往形不归。” “孤魂翔故域,灵柩寄京师。”本应该一同离开的曹彪,如今只能留一具躯壳在洛阳,魂魄却已回到了封地。追忆之余还带有诗人自己的影子,曹植其实是害怕的,不想像任城王一样无故的死去,可是诗人面对命运却又无可奈何。“人生处一世,去若朝露睎。年在桑榆间,影响不能追。”从曹彰的死去不禁有感而发——-生命苦短只在一呼一吸之间。这两句不仅是整首诗的点睛之笔,更是将诗句提高到了一个哲学的高度,我更是从中读出了曹植的人生观,忧郁中有豁达的一面。这样的观点是与他从小放荡不羁的性格有关的,虽然眼下寂寞,但是却不能影响他的根本。“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在这种情况下还能与曹彪自勉,压抑着悲痛的心。
最后的第七章,在赠诗惜别的情意之中,表示了诗曹植对天命的怀疑和对神仙的否定。他的后半生形同囚禁,动辄得咎,生活没有乐趣,前途没有希望。经过这次“会节气”和归国途中受到的刁难,使他对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和弟兄骨肉之间的权力之争的残酷性,有了深刻的认识。以前还认为命运不好,“天命与我违”;如今知道“天命信可疑”了。在“虚无求列仙,松子久吾欺。”一句中他似乎意识到,他的遭遇,不是上天意志的安排,而是人世斗争的产物。至于神仙,更是骗人已久了。最后与曹彪的分离,在曹植看来已经是生离死别的时刻了。“收泪即长路,援笔从此辞。”悲愤的,劝阻的,怀念的就在一句离别之中。
从总体来看,《赠白马王彪》全诗气魄宏伟,结构严谨。曹彰之死有如一个阴影笼罩全篇,由此构成的悲剧气氛,在序文和一、五、六、七各章里都反覆渲染,突出了这一事件的严重后果。中间“欲济川无梁”,“中途绝无轨”,“欲还绝无蹊”的“三无”,把作者走投无路,进退失据,悲愤交加的境遇和心情联结起来,并使文气贯通,前后勾连。全诗结构的浑然一体,和各章之间运用“顶针格”联系密切。由浅入深,情深并茂。
作为一个乱世,建安既给当时的人们带来了无尽的灾难与伤痛,同时也卸掉了套在人们头上的精神枷锁,伴随着“人的觉醒”,人们纷纷寻找着自己的思想皈依。作为“群才之英”的曹植,其思想具有开放性、相济性和多元性等特点,他一生既执着于儒家追求“三不朽”,渴望建功立业,积极入世的精神,同时又带有道家文化中全素葆真的人生态度以及尚大求真的审美倾向,其次,还有侠文化中尚义、尚勇的个性特征。曹植的诗歌在当时一直是一个标志性的象征。
http://www.dxsbao.com/art/156699.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