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校园文学 >

谭里和:用拐杖撑起新闻,用笔尖书写人生

来源:西南科技大学文艺学院 作者:胡梦迪

谭里和:用拐杖撑起新闻,用笔尖书写人生

“一个残疾人,可以成为一名记者吗?这个问题,涉及尊严、涉及职业。”

一根拐杖,一个公文包,中等个头的他身上有着一种独特的“江湖气”。在他十多年的闯荡新闻江湖的日子里,那根看似不幸的拐杖便是他的刀剑,记录着他行走在采访现场的步步脚印。这个“江湖中人”,便是《今日女报》风网的首席记者谭里和。

不甘心,于不幸中创造万幸

2014年11月8日,从全国各地选拔出来的10位优秀记者,在央视主办的《好记者讲好故事——2014年中国记者节特别节目》里向全国人民讲述了其亲历、亲见、亲闻、亲为的记者“好故事”。在这个中国新闻界最光荣的“讲坛”上,撑着拐杖站在台上侃侃而谈的残疾青年谭里和显得尤其打眼。

谭里和出生于农村,2岁的时候患上小儿麻痹症,导致右腿瘫痪,左腿严重畸形。他的父母都是株洲茶陵土生土长的农民,在谭里和还在读小学时,家里就已经不堪重负了,最后是通过抓阄的方式让他继续上了学。“小的时候,家里离学校有三四公里的距离,而我的母亲每天都背着我上学、放学。”对于年幼的他来说,努力考上大学就是他对家里最好的回报,也是他最大的梦想。但遗憾的是,残疾的身体却让谭里和多次与高考失之交臂。

1999年,他第一次参加高考,本来收到录取通知书对于他和他的的家庭来说都是一件巨大的喜事,但是上天却给他们开了个玩笑。当他拿着录取通知书站在省城某高校招生办老师的面前时,该校却因为他身患残疾而收回了录取通知。第二年,身体残疾的现实让他再次遭遇巨大的打击。第三年,他依然被大学拒之于门外,父亲绝望地说:“安心回家吧,你没有读书的命。”但谭里和却不甘心,也从未放弃想要读书的念头。

那年秋天,谭里和一直在四处寻求帮助,他试图找过几家媒体报道自己的遭遇,但都被拒绝了。在绝望之际,有人把中国青年报湖南记者站吴湘韩记者的电话给了他。吴湘韩了解了谭里和录取失败的经历后,很快就采写了题为《残疾考生为何难圆大学梦》的报道。眼见高校招生工作已经接近尾声,为帮助谭里和顺利入学,吴湘韩还找到了时任湖南省人大常委会委员的傅学俭。得知情况的傅学俭心急如焚,于9月5日晚连夜书写了一封《关于确保我省“符合国家规定的录取标准的残疾考生”入学的建议信》加急件,送交给时任湖南省代省长张云川。2001年9月,张云川对谭里和上大学一事作出批示,圆了他的大学梦,让他走进了湖南中医药大学。

“记者这个职业在我心里留下了一种情结。”谭里和总是笑着说自己是那个不幸中的万幸。“因为这个改变我命运的记者,吴湘韩老师,他的报道让我觉得做一个记者能够帮助弱势群体,他教会我很多东西,我也从他身上学到做一个好记者需要具备的自身条件。他作为一个记者报道我,也让我认识了记者。”在这一年,湖南出台了保障适合条件的残疾考生上大学的相关规定。后来,这项规定被推广到全国,从此终结了高校拒绝录取残疾人士的历史。从这个时候起,“记者”二字犹如一粒种子一样,在他的心里种下,开始生根发芽。

2006年,谭里和到今日女报社应聘记者岗位,虽然他的考试成绩很不错,但是社委会却因为他是一名腿脚不便的残疾人而淘汰了他。2007年5月,《今日女报》向全国招募编辑记者,谭里和又来应聘。他的成绩依旧很出色,但社委会的领导考虑到去年同样的理由,已经做好了拒绝录用他的打算。

就在录取结果公布的前一晚,《今日女报》社长王伏虎从办公室出来下楼时,谭里和突然出现在楼梯口,“王社长,这次会录用我吗?”见王伏虎低着头沉默,谭里和继续说:“如果不录取我是因为我身患残疾,我希望报社给我一个机会,让我和其他记者一起试用,如果到时候觉得我不行,你们再淘汰我,我那时候会心服口服的。”看着这个青涩的青年,王伏虎说道:“我再和其他社委商讨一下,你明天等结果吧。”最终,经过社委会协商后,今日女报社破格录用了这名学医出身的残疾青年。

去基层,用拐杖撑起记者之路

“我的新闻理想就是扎根基层,在基层,在现场,才更有幸福感。”在进行基层采访报道的过程中,谭里和不管走到哪都随时拄着一根拐杖,这一路上他经历过很多大大小小的阻碍,受苦受伤更是家常便饭。

2011年7月,谭里和在湖南娄底市的一个山区追踪“越南失踪新娘”时,曾收到过犯罪分子的威胁短信:“听说你只有一条腿,把你的一条腿打断,你的一辈子只能躺在床上了。”谭里和的妻子看到短信后,坚持了两个月在报社楼下等他下夜班。妻子勇敢的对他说:“如果真的有人伤害你,至少还有我在你身边给你喊救命啊。”对于这样的恐吓短信,谭里和心里是害怕的,但比起恐惧,他更在意事情的真相。在一段时间的调查过后,谭里和撰写了相关的调查报道,引起了公安部的高度重视。

作为一名记者,谭里和也曾面对过金钱等利益的诱惑,但那些诱惑最终都败给了他身上的那股子倔劲。有一次,他到湖南的一个偏远县城去采访,那里发生了一起恶性治安事件。“刚到县城,当地一名相关负责人就把我请了过去,还叫上了妇联的领导。”谭里和说,当时对方询问他:“你写一篇稿子能赚多少钱?”谭里和答:“大概几百块钱。”对方笑着说:“那这样,就算500块钱,我们给你10倍的费用,你就别写这事了。”对于这个诱人的交易,谭里和只是淡淡地回答道:“一篇稿子,不仅仅是用金钱来衡量的,只要报道客观公正,它给这个社会带来的改变,有时候会出乎你的意料。”对方多次劝说无果,谭里和继续完成采访并如期刊发了相关报道。

这些故事,都只是谭里和14年记者生涯的一个缩影。别人的新闻是“跑”出来的,而谭里和的新闻却是“爬”出来的。《今日女报》风网记者陈炜在接受采访时曾提到,“其实他(谭里和)一步都不走,站在原地,拄着拐杖不动,也只能坚持六分钟。但是你想想他出去采访时,要翻越很多山头,还有那种泥泞的小路,有时还会遇到下雨,或者遇到突发情况,这是一件很艰难的事情。”

“就在几天前,我离开湖南来北京的时候,特意数了下阳台上的那一排拐杖,有29根。这29根拐杖,都是我在基层采访时撑坏的……我发现,在我们湖南省地图上的122个县市区中,我只有3个县没有去过,其他的县市区,我全部拄着拐杖跑到了。”这是2014年谭里和在《好记者讲好故事》节目上提到的一段话。而到如今,谭里和已经走遍了湖南省的122个县市区,撑断了42根拐杖,采访足迹遍及三湘四水,撰写了《临湘女交警双手托起九幼童生命》《湘大副教授和她的小摊贩丈夫》等300多篇近200万字的深度报道。

谭里和十多年的基层采访中,每一根被撑坏的拐杖都是他一步步行走在基层的脚印,但在他眼中,有“一根拐杖”始终是最坚实、最有力的,一直默默支持他实现新闻理想的妻子。

节目《好记者讲好故事》主持人周涛曾问过谭里和:“如果让你说些感谢的话,你想感谢谁?”谭里和首先感谢了他所在的《今日女报》报社,感谢报社给了他当记者的机会,紧接着他说道:“当然,我也非常感谢我的家人,特别是我的妻子,因为有她的默默支持,我才能当好一名新闻记者。”据谭里和的妻子回忆说,当初她不顾家里人反对坚持要和谭里和在一起,正是因为谭里和身上的正义感打动了她。

守初心,拄着拐杖走进弱势群体

自从谭里和成为一名记者后,他一直不忘关注残疾病弱的群体。“我虽然是个撑着拐杖的残疾人,但还是希望通过手中的笔,帮助到更多困难的人。我之所以能够写好弱势群体的新闻,那是因为我本身就是这个群体中的一员。”

2012年元旦,谭里和撑着拐杖走进洞庭湖区,去采访了一群特殊的渔民。这里的渔民好几代人都没有户口,因此被称为“天吊户”。他们生活在渔船上,船即是家,而没有户口的现实让这些渔民的船只能一直困在洞庭湖的淤泥里,几乎是与世隔绝。谭里和去到洞庭湖之后,找来犁田机开路,拖着小木船在淤泥中爬行,用了两三个小时才抵达渔民家中。就这样,他在船上和渔民们一起度过了三天两夜。

回到家后,他残疾的右腿因为在渔船上的寒潮侵袭而失去了知觉,但他还是连夜写出了《洞庭湖上的“天吊户”》一文。该文一发表,便引起了相关领导的重视。最后,这篇深入报道帮助200多名“天吊户”解决了户口问题。

在谭里和看来,“作为一名记者,一定要有担当,一定要有责任,一定要有追求,一定要有理想。”2018年6月,湖南今日女报社探索媒体融合,打造了以谭里和名字命名的“今日女报谭里和工作室”。当时有一位母亲给谭里和打电话说:“我的女儿患有癫痫病导致记忆力衰退,她有些自暴自弃,虽然我们的故事很普通,可能不能报道,但您能来我家看看,鼓励一下她吗?”谭里和随后去到了这个女孩家中,并写下了《长沙女孩浅浅记忆里的母爱情深》一文,作为“今日女报谭里和工作室”的首篇报道。该文发表后,这位患病女孩得到了湖南中医药大学教授贺泽龙的亲切关注。

从小患有肌无力的双胞胎兄弟龚前文和龚后武、家境困难的重度残疾妇女谢旭芳、湖南轮椅女孩龚莹和广西轮椅女孩王丹……里和一直坚持以记者的身份为残疾病弱的群体发声。“我要走进深度贫困特别是有残疾人的家庭中去,讲述他们的故事,让他们获得更多的关注,帮助他们早日脱贫致富。”通过采访报道来帮助需要帮助的人,这对于谭里和来说是一件无比快乐的事情。

在追求新闻事业的途中,谭里和付出了比别人多好几倍的努力。尽管自己行动不便,但谭里和还是最喜欢往偏远地方跑。那些采访难度大的基层百姓经常成为谭里和笔下的主角,他所关注的,往往是那些被人们忽略的弱势群体。“当有人质疑我记者身份的时候,我想说,坐在轮椅上的罗斯福都能够当美国总统,我只是比别人多了一根拐杖,为什么不能做记者呢?许多人都说,跑新闻你比不上别人。但我想说,好的新闻不只是跑出来的,更是用心写出来的。”

http://www.dxsbao.com/art/156874.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

相关内容

垃圾分类人人行,地球母亲不哭泣

垃圾分类是近年来全球范围内的热门话题,而在我国,习近平主席更是多次强调了垃圾分类的重要性。为了贯彻落实国家政策,2025年1月19日曲阜师范大学计算机学院“冬日映暖阳,温情溢社区”实…… 孙元春 曲阜师范大学查看全文 >>

分类新时尚,环保我先行

随着我们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科技日益发展,垃圾产生的速度也越来越快。如果不加以妥善处理,这些垃圾将对我们的环境和健康造成严重的影响。因此,实行垃圾分类至关重要。在深刻了解垃…… 赵彦霖 曲阜师范大学查看全文 >>

青春力量,美化社区 ——“小广告,大清除”志愿服务活动纪实

为美化社区环境,构建美丽和谐社区,1月17日上午,曲阜师范大学计算机学院“冬雪映暖阳,温情溢社区”实践队秉持“服务社区、建设社区”的理念,在山东省滨州市博兴县锦秋社区举办了“小…… 郭子轩 曲阜师范大学查看全文 >>

推荐内容

书香润曲园,践行志愿心

中国青年网青岛1月18日电为了打造书香曲园,保持图书馆整洁有序的阅读环境,方便学子读书借阅,同时提升校园图书馆美好风貌,…

垃圾分类人人行,地球母亲不哭泣

垃圾分类是近年来全球范围内的热门话题,而在我国,习近平主席更是多次强调了垃圾分类的重要性。为了贯彻落实国家政策,20…

“绿”动曲园,“净”待华诞

中国青年网曲阜2月6日电为了营造整洁、优美、卫生的校园环境,提高同学们的校园环境卫生保护意识,打造良好舒适的学习环境,…

“楷”启木雕盛会 “刻”绘传承新篇

曲阜师范大学翻译学院1月19日电(通讯员张欣)为进一步推动曲阜楷木雕刻文化在新时代的传播、交流与创新发展,激发民众的传承…

溯源问道,传承创新

为庆祝曲阜师范大学建校70周年,深入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弘扬师德师风,提升教师专业素养,为此,曲阜师范大学“七秩…

最新发布

聊城大学教科院举办“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专场宣讲会”活动
贷款助学,诚信助人。为进一步增强同学们的诚信意识,宣传国家助学贷款政策,普及助学知识,6月15日,教育科学学院于1a304举办“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专场宣讲会”活动。在主持人精彩致词下,本次宣讲会正式开始…
聊城大学教科院举办“趣味棋类”活动
青山不厌三杯酒,长日惟消一局棋。为培养学生对棋类的兴趣,陶冶同学们的情操,增进同学们相互之间的友谊,并且能够在丰富课余生活的同时使棋类协会“以棋会友,友遍天下”的社团精神得到充分地发扬,6月16日…
聊城大学教科院举办“班主任工作大赛”活动
技多不压身,艺高人胆大。为鼓励、引导师范生提高教学技能和职业素养,帮助同学们更好地了解班主任工作理念和提高班主任工作技能,6月16日,聊城大学教育科学学院于4A124举办“班主任工作大赛”,特邀李玉峰老…
今天,为正能量“点赞”
4月25日,尼泊尔发生8.1级地震,中国飞机第一个抵达尼泊尔接回本国国民。对此事件,网友们纷纷点赞。随后,央视新闻发表了《网友点赞的背后,是对祖国强大的信心和赞许》一文,阐述了事件的经过。这篇阅读量“…
知己,可遇不可求
他能用一段音乐让你回忆起一部电影,他能用一段音乐抚慰你内心的浮躁,他能用一段音乐让人在喧嚣的世界中寻一份宁静与美好。他,就是久石让。我相信喜欢宫崎骏动漫的朋友们对于久石让这个名字应该不会陌生吧…
以篮球之名,赴青春之约——交通学院举行毕业生篮球赛
又是一年回眸凝望,又是一年展望言欢。6月16日下午,交通学院于第二体育场举办毕业生篮球赛。此次比赛由交通学院体育部承办,交通学院部分毕业生参加。本次篮球赛共分为四场,每场四十分钟,分上下两节。比赛…
996工作制,下一个机器化的人将是谁?
快节奏利益文化是经济时代的副产物,出于对名利的追求,人们利用着科学技术带来的便利,计算着工作的每一秒钟,换取最大的利益;这种利益的快节奏文化让人们行走的步伐越来越快,从一线工人群体到互联网行业…
歌韶华岁月,追未来可期—誓山东理工大学化学化工学院举行2019届毕业晚会
为欢送2019级的毕业生,给毕业生最后的大学生活添上一道靓丽的彩虹,带着对未来的憧憬走出校园。化学化工学院学生会于6月17日晚在三号报告厅举行“歌韶华岁月,追未来可期”2019届毕业晚会。化学化工学院的有关…
助力环保社会,弘扬奉献精神
2019年6月13日下午,2018级管工财统年段党支部第十小组前往福州市大凰山幼儿园开展了以“助力环保社会,弘扬奉献精神”为主题的创新自主立项活动。活动通过教授儿童进行“变废为宝”的手工制作,旨在提高儿童的…
青春志愿,为爱折纸
为了锻炼孩子们的动手动脑能力,激发他们对父亲的感恩之情,德州学院青年志愿者联合会校园志愿部于2019年6月15日在顺城社区举行了折纸活动。这是一个祥和的午后,志愿者们来到了顺城社区,孩子们早已在教室里…